作品简介
《游龙门奉先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叙写了龙门夜景及若有所悟的心境,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前两句说明游龙门后住宿于奉先寺,中四句描写夜宿的景色,后两句抒写听到晨钟生发深刻的警悟。全诗借景抒情,语言含蓄,极富表现力。
译文注释
译文
已从招提(3)游,更宿招提(3)境。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间又住在了这寺中。
阴壑(4)生虚籁(5),月林散清影(6)。
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 月光下的树林闪烁着斑斑清影。
天阙(7)象纬(8)逼,云卧(9)衣裳冷。
高耸的龙门山好像靠近天上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寒气透衣。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10)。
将醒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一声声扣击心弦,令人生发深刻的警悟。
注释
(1)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
(2)奉先寺:龙门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3)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4)阴壑:幽暗的山谷。
(5)虚籁:天籁,指风声。一作:“灵籁”。
(6)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7)天阙:天门,即伊阙。这里指龙门的高险山势。
(8)象纬: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
(9)云卧:龙门山高入云,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
(10)省:醒悟,慨叹。
创作背景
《游龙门奉先寺》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当时杜甫自吴越归东都洛阳,夜宿龙门奉先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编年杜诗多把此诗列为第一首。
文学赏析
《游龙门奉先寺》此诗前两句说明作者游龙门后住宿于奉先寺。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中间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夜深人静,附近石壁大小洞龛,风激发声,泠泠可闻;月光下,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后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在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游龙门奉先寺》这首诗描绘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诗中也流露出厌世高蹈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