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作品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是唐代皇帝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乐府体边塞诗。此诗先描写了悲壮的塞外之景,然后描述了一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最后写对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的勉励及自勉、对边境安宁、四境宾服的向往。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
译文注释
译文
塞外悲风切(1),交河(2)冰已结。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
瀚海(3)百重波(4),阴山千里雪。
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迥戍(5)危烽火,层峦引高节(6)。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沙连骑迹,朔吹(7)断边声。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
胡尘清玉塞(8),羌笛韵金钲(9)。
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绝漠干戈戢(10),车徒振原隰(11)。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 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反龙堆(12),将军旋马邑。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扬麾氛雾静,纪石(13)功名立。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
荒裔(14)一戎衣(15),灵台(16)凯歌入。
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
(1)切:凄切。
(2)交河:北方河名。
(3)瀚海:沙漠。
(4)波:沙丘起伏状。
(5)迥戍:远方的边戍。
(6)高节:旗帜。
(7)朔吹:北风。
(8)玉塞:玉门关。
(9)金钲:锣声。
(10)绝漠干戈戢:绝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
(11)原隰:原野。
(12)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库穆塔格沙漠。
(13)纪石:刻石纪功。
(14)荒裔:边荒。
(15)戎衣:战士。
(16)灵台:周代台名。
创作背景
贞观四年(630年),唐将李靖率领大军一举扫除东突厥对内地的侵扰,李世民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而创作了《饮马长城窟行》此诗。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李世民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曾“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能与此诗有关联。
文学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此诗开头二句当是描写诗人亲眼所见的悲壮之景。第三、四句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其眼光、气度有指点江山、总揽寰宇之势。第五、六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导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第七、八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第九、十之后二句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第十一、十二句写大军所指,因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蛮夷慑服,边境一带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第十三、十四据写平夷战祸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表明人民对正义战争的支持。第十五、十六句互文见义,称述得胜还朝,所用地名都是边塞一带,给人以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罗列多个边关地名,虽然这些地区往往与诗中的事件并无关联,而且地名之间常常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第十七、十八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象征唐军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象征外敌入侵时的纷扰之状,这里既有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有对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的勉励,同时也有自勉。最后二句是对李唐全盛时边境安宁、四境宾服的描述,似是抒发抱负。
《饮马长城窟行》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01月第1版:171
- [2]邓诗萍 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1.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3
- [3]杨国孚,杨秋旸,亢博剑,等 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年: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