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

楚籍则曰:“可取而代”。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英雄之言》是唐代文学家罗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所批评的是借“救民涂炭”口号而窃取政权的帝王们的本性,短短二百来字,以简捷警策取胜,代表了晚唐犀利激拗的文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之所以有韬晦(2)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物品之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所以人也是一样。

夫盗亦人也,冠屦(3)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4)正廉之节(5)不常其性(6)耳。

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玉帛(7)而取之者,则曰牵于(8)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9)牵于(8)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9)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

西刘(10)则曰:“居宜如是”。

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始皇这样。”

楚籍(11)则曰:“可取而代”。

楚霸王项羽也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12)以视其靡曼骄崇(13),然后生其谋耳。

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4),不为人所(15)者,鲜也。

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因此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却不被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注释

(1)物:物品,指贵重的物品。

(2)韬晦:隐藏不露。韬:藏匿。晦:晦迹,躲藏起来。

(3)冠屦:戴帽穿鞋。屦:鞋子、靴子,一作履。冠屦原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样的用法。

(4)退逊之心:谦退忍让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

(5)正廉之节:正直不贪的品格。指做人的高尚人品。

(6)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装句法,原意应是“其性不常”。不常,不能长久不变的意思。“常”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7)玉帛:玉:宝玉。帛:绸制品。玉帛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会盟时的礼物,后代作为财宝的总称。

(8)牵于:出于、受制于。这句可译作“受……所牵引”。晚唐作家写文章爱用生硬语或生僻语,这是一例。

(9)涂炭:困苦。涂:泥土。炭:火烧成的黑炭。生灵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像陷泥坠火一样。

(10)西刘:指汉高祖刘邦,他建都长安,称为西汉。

(11)楚籍: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

(12)盖:可能是、大概是。在文言文中,“盖”字一般用来承接上文,提起下文。

(13)靡曼骄崇:奢华尊贵。靡曼原意是奢侈华丽,骄崇有姿意尊贵享受的意思。

(14)峻宇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指帝王的居住与游乐。

(15)窥:窥视。这里指羡慕、觊觎。

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出自罗隐自编的杂文集《谗书》,全书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次于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这年罗隐三十四岁。据他的自序,书名《谗书》,乃是“自谗”(自我毁谤)的意思。又说他著书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可见他名为“自谗”,实际则是“警世”。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在罗隐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住进他的宫殿,一个是想坐上他的宝座,如此而已。这种对于封建帝王起事创业的揭发,是大胆而辛辣的,在当时更是针对性很强的。晚唐藩镇割据,群雄蜂起,个个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这些人有许多本来就是“群盗”出身。因此,如果说罗隐这篇文章,揭发的就是当时这批窃国大盗,也是可以的。

作者简介

罗隐

罗隐

唐末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