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老马

昔日从戎阵,流汗几东西。

一日驰千里,三丈拔深泥。

渡水频伤骨,翻霜屡损蹄。

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风尚,但至南北朝梁陈时期,最高统治者却不曾想到尊崇有战阵功绩的老臣。沈炯见此情景,不禁慨然命笔,写此《咏老马》诗篇,是很有针对性和积极意义的。

本诗以马喻人,诗人以对老马的高度评价,来说明对饱经戎马征战以及饱受生活风霜的老人,应当尊崇和赡养。

文学赏析

“昔日从戎阵,流汗几东西。”戎,即战争。戎阵,即战阵。东西,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即指各地。开篇,省略了主语“老马”。这两句说,从前参加东征西战,老马曾在各地奔驰,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这就简括地点明了老马的战绩,为下文叙具体的战绩作好了铺垫。

“一日驰千里。三丈拔深泥。渡水频伤骨。翻霜屡损蹄。”一日行千里的马是良马。三,代表多次和多数。频,连续多次。伤骨,说明河水很冷,经常渡河伤及马骨。老马的战绩具体表现在哪儿?中间四句作了细致的描述:它是一日能驰驱千里的良马,常常从几丈深的泥潭中拔腿而出,且连续多次渡河被凉水伤及了骨骼,不断地奔驰翻起霜雪损害了蹄甲。这就为下文的呼吁准备了条件。

“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齿,用以计算牛马的岁数,因幼牛幼马每岁生一齿,亦指人的年龄。暮,晚,将近。寻途尚不迷,即老马识途之意。《韩非子.说林》:“管仲、隰朋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结尾二句说,不要以为这日行千里的良马岁数很大,已到晚年,但它的识别能力还很强,不致迷失道路。这就是诗人呼吁人们要像伯乐那样认识千里马老而不衰的巨大作用,不让它“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此乃本诗的主题思想,亦是作者的迫切希望。当然,统治者不但没有认为伯乐认出它是日行千里的良马,而且以为它年老无用,只能进屠宰场,连一般常马的饲养都没有了,吃不饱,营养不够,不能尽其天年,只能屈死于马棚里。见此情景,怎能不让人大声疾呼,鸣其不平?

本诗通过以马喻人,一面对久经沙场征战或饱受风霜的老人表示尊重和推崇,一面对上层进行尖锐的讽刺。前者明,后者暗,以此来抒发久久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是何等的令人快慰而有积极意义!

全诗对仗工整,接近唐诗。近体五言律诗,八句在中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相对。本诗第二联中的“一日”对“三丈”,“千里”对“深泥”,皆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相对;“驰”对“拔”,两个动词相对。第三联中的“渡水”对“翻霜”,“伤骨”对“损蹄”,皆是以名词为宾语的动宾词组相对,“频”对“屡”,两个表数量的词相对,。可见本诗的对仗完全合近体五言律诗的规格,只有个别字句的平仄还不够协调罢了。

作者简介

沈炯

沈炯

南朝诗人

沈炯(生卒年不详),南朝陈吴兴武康人,字礼明,或作初明。沈瑀孙,沈续子。少有文名。仕梁,为尚书左户侍郎、吴令。侯景陷建康,景将宋子仙欲委以书记,坚辞,几被杀。后入王僧辩幕府,羽檄军书,皆出其手。西魏陷荆州,被虏。以母在南,上表陈情,获归淮南。陈武帝即位,加通直散骑常侍,预谋军国大政。文帝又重其才,会寇乱,欲使因是立功,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谥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