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大明湖

待杜子不至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风与秋露。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

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泛舟大明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描写了大明湖秀丽景色,诗中诗人利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想象,把大明湖赞许为人间绘不出的仙境,又化用或暗用前代诗人的诗意,增加了诗的韵味。全诗格调高昂,气势豪迈。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待杜子不至

等待的杜仁杰还没有到

长白山(1)绣江(2)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长白山前流淌着绣江水,水面上铺放开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3)

我细细地观赏水底的青山,更觉得山色佳丽无比,就象是一堆朦胧的青烟,随波荡漾,收拢不起。

山从阳丘(4)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6)

青山从阳丘蜿蜒西来,流下这宛曲的碧水,仿佛是天公有意点染,向人间扔下半截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7),昨日绣江眉睫间(8)

昨天我来到大明湖上,举起了酒杯畅饮豪干,美丽绣江的千姿百态,清晰地涌入我的眼帘。

晚凉一(9)东城(10)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待等到袭来晚间的清凉,驾一叶扁舟把东城横渡,水色暗黝呵荷花深稠,就像是前头已无去路。

江妃(11)不惜水芝(12)香,狼籍秋风与秋露。

江上的女神,真不爱惜那荷花的芳香,竟忍心让它,凋零在寒冷的秋风秋露。

兰襟(14)郁郁(15)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16)

女神的衣襟芳香如兰,散发着香气阵阵浓郁,罗袜轻盈,翩翩起舞,湖面上泛起了细碎的脚步。

晚晴一赋(17)画不成(18)(19)(20)风标(21)夸白鹭。

便是那《晚晴赋》的妙笔,也画不出荷花的翩然情趣,杜樊川徒然地写尽风骚,也只好全用来夸赞白鹭。

我时骖鸾(22)散仙(23),但见金支翠蕤(24)相后先。

我这时如同驾着鸾凤,飞行在天上追逐神仙,只见那金枝上绿穗飘甩,晃动在我的身后身前。

眼花耳热(25)不称意(26),高唱吴歌(27)叩两舷。

我痛饮一醉眼花耳热,只觉得不够放纵自然,索性高唱起吴地的歌曲,痛快地叩打两边的船舷。

唤取(28)樊川(29)摇醉笔,风流(30)(31)付他年(32)

有心要唤请才子杜牧,摇动他酣醉的生花笔杆,姑且把这段风流情事,用诗篇传付后世的岁年。

注释

(1)长白山:也称会仙山,在山东邹平南。因山中云气常白,故名。

(2)绣江:发源于长白山下,周围三十余里。

(3)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山在水中的倒影,比山色更美。苍烟,苍茫的云雾。

(4)阳丘:地名,在今山东章丘东南十五里。

(5)青一湾:形容弯曲青色的绣江水。

(6)半玉环:圆形的碧玉中有孔。这里喻绣江环行的水面。

(7)大明湖上一杯酒:指诗人与友人在绣江亭中豪饮。诗人在《济南行记》中云:岁乙未秋七月,至济南,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此游至瀑流者六七,宿天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遂东入水栅。栅之水名绣江,发源长白山下,周围三十四里。府参佐张子钧、张飞卿觞予绣江亭。漾舟荷花中十余里。乐府皆京国之旧。剧谈豪饮,抵暮乃罢。

(8)眉睫间:在眼前。

(9)棹:船桨。也指用桨划船。

(10)东城:城东部。

(11)江妃:江上的女神。

(12)水芝:荷花的别名。暗含当权者践踏人才。

(13)狼藉:杂乱不堪。这里是形容荷花凋零散落的样子。

(14)兰襟:犹言香襟,散发着兰花香气的衣襟,旧指美丽女子的衣襟。

(15)郁郁:香气胜多的样子。此处把荷花比作女神的衣饰。

(16)罗袜盈盈见微步:化用曹植《洛神赋》:“陵波留步,罗袜生尘”语意。罗袜,罗制袜。盈盈,美好的样子。微步,轻步,形容江妃在水面上行走时轻盈的体态。此隐指荷花在微风中颤动的情景。

(17)晚晴一赋:唐诗人杜牧作《晚晴赋》,吟咏黄昏时的荷花和白鹭。赋中着重写白鹭的风采,而未着力描写荷花。因此元好问说它“画不成”,也就是没充分表现出荷花的美色之意。

(18)画不成:没有描写成功。

(19)枉:徒然。

(20)著:在这里意为表述,描绘。

(21)风标:(优美的)风度,仪态。

(22)骖鸾:乘驾鸾凤。骖,古代驾车时套在车前两旁的马。这里用为动词,意为乘驾。鸾,凤凰一类的鸟,古代传说中,只有神仙才能乘鸾驾凤。

(23)散仙:道教用语,指未受仙职的仙人,这里指放荡不羁自由闲散的人。

(24)金支翠蕤:用黄金或铜以及翠羽等装饰的乐器,既指荷叶,也指伴游的乐队和舞妓们。金支,乐器上的金(或铜)制的支柱,上面装饰有流苏等穗状饰物。翠蕤,翠羽制成的饰物。蕤,指下垂的缨类装饰物。

(25)眼花耳热:看得眼花,喝得微醉。

(26)不称意:不称心如意,气氛虽热烈,纵情豪饮,伴随歌舞弹唱,但内心是悲怆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27)吴歌:泛指古吴地(今江苏一带)的歌曲。吴,古代指今江苏的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区。

(28)唤取:唤得,叫来。取,语助词。

(29)樊川:指杜牧。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这里是用来指杜仁杰。

(30)风流:流风余韵。

(31)聊:姑且,勉强。

(32)付他年:留给以后的年代。

创作背景

蒙古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诗人东游济南,游历至大明湖,深为陶醉,于心旷神怡中写下《泛舟大明湖》这首诗歌。

文学赏析

《泛舟大明湖》全诗可共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泛写绣江山清水秀。

该诗题为《泛舟大明湖》,却从长白山绣江写起,极力铺陈,更衬托出明湖景色之佳。“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由于诗人曾放舟游历过绣江,所以信手写来,“展放”可见绣江水中也是荷的天下,其景与明湖有相似处,此处写到绣江除了水脉相通之外还因景有所似,自然引起诗人联想。“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绣江至明湖之间,南岸群山起伏连绵,苍翠浓郁。古时景色近于天然,空气清新,水质透明,群山倒映在水中,似深黛色的烟云一般凝重,游船划过,山影摇动,变幻无穷,所以诗人说“水底山更佳”。“山从阳丘西来青一湾,天公掷下半玉环”,承接上句,进一步联想到这一带山峦的形象,恰似半个环状,其色碧绿像玉,其势绝非人能造出,所以用“玉环’来形容十分贴切。

“大明湖上一杯酒”至“枉著风标夸白鹭”十句为第二层,写乘舟泛游的情景与丰富的想象。“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笔触回到眼前的大明湖,一杯热酒下肚,仿佛绣江景色来到眼前,用酒后的朦胧感觉言状两景的相似。到此诗人在篇首就赞绣江之美,实是为明湖之美铺垫、添彩。“晚凉一棹东城浪,水暗河深若无路。”古代泛舟大明湖,常常要经东城北侧的东泺水。诗人在晚间经东泺水至明湖,荷叶田田遮盖了水面,似乎无路行船了。“江妃不惜水芝香”至“罗袜盈盈见微步”,本意是写满湖的荷香,却推出了江妃,说江妃不怜惜荷花的香气,实在是因为荷花太多了不稀罕了,便尽情挥洒,任馨香飘散在秋风夜露之中。江妃的衣袖中散发着芳香,迈着款款脚步出现在湖面风影里。是写江妃也是在写荷花,写到此处,诗人已完全被明湖景色所折服,用大胆浪漫的想象,人格化地写荷田之美。

最后六句,写酒兴正浓不能自抑的神态与自负其才。“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借用杜牧写《晚晴赋》的典故,说即使是大诗人杜牧,也描绘不出而今的胜景,只能徒然地夸夸白鹭鸟的风姿罢了。“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诗人让想象任意驰骋,行舟在湖水之上,像仙人一样乘上青鸟飘然升空,追逐着不知名的神仙,但见两旁重重叠叠的繁花绿叶连绵相属,望不到边际。“眼花耳热不称意”至末尾是说,如此良辰美景,直看得我眼花缭乱,畅饮美酒仍不能尽情表达内心的快意,于是禁不住轻叩船舷,吟唱优美的江南曲调,抒发情怀。恨自己无佳句摹写出眼前之状,只有将此心愿留待他日,请杜先生摇着醉笔,描画这快活风流的情形。

《泛舟大明湖》该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布局奇特,富于变化,将动与静、明与暗、写意与工笔、远景与细处、幽深与开阔、写实与虚幻、简笔勾勒与浓彩重墨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诗人还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和诗句,以期丰富诗的内涵。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 [1]龙德寿编选.《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22-24页
  • [2]张传实,李伯齐选注.《济南诗文选》.齐鲁书社.1982.04.第25-28页
  • [3]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83-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