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三首·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偶题三首》是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三首诗通过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第一首说凡事都有根源的道理;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1)终日面崔嵬(2)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3)云从底处(4)来。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注释

(1)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

(2)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3)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4)底处:何处。

创作背景

《偶题三首》此诗大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了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作者简介

朱熹

朱熹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绍兴十年(1148年)进士,卒后追谥“文”。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师承二程学说,兼采周敦颐、张载的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