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寺和陆子寿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作品简介
《鹅湖寺和陆子寿》是南宋诗人朱熹于淳熙五年(1178)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表达朱熹对陆子寿道义风度的钦佩、敬仰之情,后四句转入对鹅湖之会上学术之争的看法。全诗古今浑合,深沉真挚。
译文注释
译文
德义风流夙所钦(1),别离三载更关心。
你的道德修养倜傥风度我一向仰钦,别离三裁我时刻把你系挂在心。
偶扶(2)藜杖(3)出寒谷(4),又枉(5)篮舆(6)度远岑。
我偶然扶着手杖走出冷落的山谷,你却屈尊乘竹轿远道前来翻山越岭。
旧学商量加邃密(7),新知培养转(8)深沉。
旧学问相互商量更加精密,新知识经过切磋培养愈益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9)。
当我们讨论到非常精深的地方,精神同古人贯通真令人高兴。谁说古今有别无法感应?对这一点我决不相信。
注释
(1)德义风流夙所钦:是说陆氏兄弟的道德修养和风度一向是朱熹所钦佩的。
(2)扶:拿。
(3)藜杖:藜枝制成的手杖。
(4)寒谷:冷落的山谷,这里指福建崇安武夷山朱熹自己的居处。
(5)枉:枉驾,屈尊。
(6)篮舆:竹轿。
(7)邃密:精深细密。
(8)转:转加,更加。
(9)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意思是说,朱熹担心讨论到精深微妙、语言难以表达之处,精神和古人贯通,那就没有古今的区别了,到这样的境界,就达到思想的极致了。愁:这里是反话。
创作背景
淳熙二年(1175),朱熹曾与陆子寿兄弟在鹅湖寺讨论过哲学上的问题,彼此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当时,陆子寿曾作诗一首,表明自己的观点。三年后,朱熹从福建崇安往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路过鹅湖寺,陆子寿又专程从抚州赶来会晤,所以朱熹写下这首《鹅湖寺和陆子寿》追和陆的前诗。
文学赏析
首联写朱熹对陆子寿道德与义理的称赞,它们是自己素所钦服的,此时别离三年,更是常常挂念在心。以彼之“德义”见其谦逊,言己之“关心”表真实情谊,出语朴质,言浅意长。
颔联写陆子寿自抚州远道而来,一路奔波辛苦。前言自己出“寒谷”,后述子寿度“远岑”,以实情实境,补足“关心”之意。
前四句言对方道德修养和品格都让人佩服,还积极为学术事业奔走,让人尊敬,是按写诗的习惯问候、恭维对方的话。
颈联的本意是学术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要注意旧有的,又要注意听取他人的,有并不赞同对方的观点和希望对方广采博览并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含义。在新与旧的问题上引申开来看,任何专业、事业其实都有继承旧有的优良,吸取新知的营养的基本原则,没有割断旧有联系而横空出世的事物。这两句是对陆子寿学术的称颂,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砥砺中深化和严密。为求知悟得的体验和概括,亦隐含了对陆氏“心即是理” 空疏之学的非议。
淳熙五年(1178),陆九龄重来鹅湖,是为道歉而来。此时朱熹才将自己的和诗赋出。朱熹接受了陆九龄的道歉,但对心学还不无微辞,这体现在最后一联中:“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这是对心学主张扫书不观、只求发明本心而造成的空疏灭裂之失的规箴。末联在“无言”处停住,贯通古今,尤发人深省。
《鹅湖寺和陆子寿》全诗为“议论致辩”之辞,在表现朱熹谦逊的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间,还能使读者感受到那种坦荡的胸怀和真挚的情谊。这首论学律诗,虽有争辩的情绪,但气态仪度均较和缓,有君子朋而不党、周而不比之致,颇得理学家诗歌的三味。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1066-1057页
- [2]张鸣等选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2: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