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2)(3),担中肉尽,(4)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5)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6)投以骨(7)。一狼得骨止,一狼仍(8)(9)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10),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1)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大(12)(13)前后受其敌(14)(15)野有麦场,场主积薪(16)其中,苫蔽成丘(17)。屠(18)奔倚其下,(19)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20)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少时(21),一狼径去(22),其一犬坐于前(23)久之(24),目似(25)意暇甚(26)。屠(27)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28)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29),意将隧入(30)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31)尾。屠(32)后断其(33),亦(28)之。乃悟前狼假寐(34)(35)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亦(36)矣,而顷刻(37)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8)止增笑耳(39)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

(1)屠:屠户。

(2)晚:夜晚,晚上。

(3)归:回家。

(4)止:通“只”,翻译为仅,只。

(5)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甚:很。

(6)惧:害怕。

(7)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以,把。

(8)从:跟从,跟随。

(9)复:又,再。

(10)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11)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如故:跟原来一样。

(12)窘: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13)恐:恐惧,担心。

(14)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15)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16)积薪:堆积的柴草。积:堆积。薪:柴草。

(17)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18)乃:于是,就。

(19)弛:解除、卸下。

(20)眈眈相向:(狼)瞪着眼看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户,非“相互”。

(21)少时:一会儿。

(22)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23)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4)久之:时间长了。

(25)瞑:闭上眼睛。

(26)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

(27)暴:突然。

(28)毙:杀死。

(29)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指挖洞。

(30)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31)尻:屁股。

(32)自:从。

(33)股:大腿。

(3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黠:狡猾。

(37)顷刻:一会儿。

(3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3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作者简介

蒲松龄

蒲松龄

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器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高邮作幕宾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