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画菊》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薛宝钗创作的一首菊花诗。这首诗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也流露出薛宝钗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首联点题,写了画兴大发的原因。颔联写作画过程,突显了宝钗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颈联写“画”的效果,把实物实景与自己的想象幻觉融合在一起。尾联则点出了“画”的意义和作用。这首诗在艺术方面,是堪称上乘的,颔颈两联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花喻人、以人比花、人花相映,充分流露出宝钗自视高明、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而且全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成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
译文注释
译文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1)。
赋诗之余,又即兴随意作画,我并不为此入迷如狂;诗画本来就是小道,岂用为它费神思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2)。
饱蘸浓墨,画出枝叶繁茂而婆娑,巧施色彩,皴染出瓣儿层层簇拥的鲜花。
淡浓神会风前影(3),跳脱(4)秋生腕底香(5)。
水墨浓淡,把随风摇曳的神韵点画;灵巧的笔下,阵阵菊香散发。
莫认东篱闲采掇(6),粘屏(7)聊以慰重阳(8)。
莫把它认作菊圃里的鲜花,可以任你随乎采摘。我想把它粘上屏风,借以抚慰寂寞的九月九日。
注释
(1)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哉。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把菊叶画得茂密,故说“聚叶”用“千点墨”。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攒,簇聚。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晕染等法,枝叶用泼墨,借浓墨以烘托花姿;花瓣用晕染,即不用线条勾勒,而利用宣纸能化水的特点,染出物象,更见生动逼真。“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
(3)淡浓神会风前影: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本是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作“挑脱”、“条脱”。
(5)秋生腕底香:即“腕底生秋香”。
(6)莫认东篱闲采掇: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是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duō),拿取。
(7)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
(8)慰重阳:时值重阳而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一心情。
创作背景
《画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宝钗是个绘画的内行,在第四十二回指点惜春画“大观园行乐图”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所以宝钗选择《画菊》这一题目,借此展现了自己全面的文化修养。
文学赏析
《画菊》这是薛宝钗写的一首画菊诗。此诗不仅具体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也流露出薛宝钗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
首联点题。其中一个“狂”字就活脱脱地把她那自负的思想和盘托出。画菊并不难,只不过是依真菊而作罢了,而且是又“诗余”的“戏笔”而已。不知狂,原意指不知道是轻狂,实际上却是狂的表现。
颔联写如何画菊:团团的菊叶是用墨水泼成,雪白如霜的朵朵菊花是用白粉染就。而泼墨、染出是中国画的画技,作者运用得非常娴熟。画菊之枝叶用墨泼出,借浓黑之色以衬托菊叶的多姿;画菊之花瓣不用线条勾勒,而是利用萱纸化水的特点,染出要画的物象。如此画来,黑白分明互相映衬。
颈联写画菊的结果:菊花与菊叶浓淡相宜,远近有别,显出了菊花随风摇曳生动活泼的姿态,以及它散发出的芳香。这就是说,画的菊花,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秋生腕底香”是“腕底生秋香”的倒装句。跳脱与腕连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菊花为女子所画,一指菊花画得很生动。
薛宝钗既然自视高明,又认为菊花画得很好,那么尾联提出的“莫认东篱闲采掇”,即叫别人莫把画菊当真的去采摘,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宝钗自狂归自狂,但是,诗的末句“粘屏聊以慰重阳”中的“聊以慰”,却透露出她那孤独寂寞的心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是很赞赏的。除了赞赏她的相貌以外,还赞赏她的才华。在曹氏的笔下,宝钗博学多才,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元人百种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诗才敏捷可与黛玉相媲美。这些,在《画菊》诗中都表现出来了。此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成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整首诗写了画菊的过程,也生动地表现了菊画的神韵,画面结构合理,远近浓淡相宜。此其一。其次,诗言志,文如其一。菊花在骚人墨客的笔下,往往是清高形象的别称。此诗也流露了她那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画菊仅仅是“诗余”而已,是不必“费较量”的,是潇洒自如不费功夫的;画的结果不仅是“神会”,而且“生秋香”,甚至于能以假乱真。处处流露出得意的神情。至于“聚叶”、“攒花”等中国画画法用语随手拈来,显示出她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此外,诗的结句也流露出诗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蔡义江著,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第138页
- [2]季学原主编,红楼梦诗歌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42页
- [3](清)曹雪芹著;李楠解译,红楼梦诗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10,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