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九日酬颜少府》 是唐代诗人高适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重九日颜少府邀请诗人饮酒登高,诗人因为处境不佳,心情也不好,觖少陶渊明那份闲情逸致,所以直言谢绝。此诗为七言八句,篇章句式类似七律,但与郁闷的心情相适应,采用了声调压抑的仄韵,显示了高适在诗歌形式方面的多样化追求。
译文注释
译文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1)为谁有(2)。
檐前白日无意享受可惜可哀,篱下菊花无心赏玩你为谁开?
行子(3)迎霜未授衣(4),主人得钱始沽酒(5)。
行人赶路面迎风霜尚无棉衣,主人好客手无金钱难把酒买。
苏秦憔悴人多厌(6),蔡泽栖迟世看丑(7)。
苏秦落魄妻嫂父母把他厌烦,蔡泽失意世上之人笑他丑态。
纵使登高(8)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9)。
即使登高也只令人愁肠欲断,不如独坐空自挠头消遣愁怀!
注释
(1)黄花:菊花。
(2)为谁有:为谁而开。
(3)行子:出门行路之人。
(4)授衣:给予冬衣。
(5)得钱始沽酒:即得到钱才能买酒,意思是无钱买酒。沽:买。
(6)苏秦憔悴人多厌:《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失意,“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7)蔡泽栖迟世看丑:《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蔡泽游说大小诸侯而不遇,看相人见其面目丑陋,故意戏弄他。栖迟:游息,这里有奔波之意。
(8)登高: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习惯。
(9)搔首:挠头,表示心绪烦乱不宁。
创作背景
高适有《同颜少府旅宦秋中》一诗,与颜少府唱和,《九日酬颜少府》此诗亦为酬和颜少府之作。从诗的内容看,作者尚未出仕,应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12月—741年12月)。 《唐诗解》所说,其主旨是“客中纪事伤落魄”。
文学赏析
“白日”和“黄花”是重阳特有景物,开头以景点出题中“九日”。“白日”在“檐前”,“黄花”在“篱 下”,联系下文的“行子”“主人”,可知诗人当在颜少府宅舍之中。白日之景,篱下之菊,本使人赏心悦目,而在诗人眼里,“白日”却“应可惜”,“黄花 ”却“为谁有”,如此佳景,难以赏玩,可见诗人心绪之萧索,悲凄之情溢于言表。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承首联进一步写萧索心境。“ 迎霜”承九月九日而来,“主人”承“行子”而来。“行子”说飘泊,“迎霜”说天寒,“未授衣”说衣单,“得钱始沽酒”, 说主人的困乏。如此层层写来,窘迫之情境显而易见;困顿失意乃是主客二人的共同境遇。
诗的五六两句借苏秦、蔡泽故事,点出自己的落拓失意,从而使上文萧索心境的原因更为明朗。诗人固然不满于“憔悴”“栖迟”,然而更不满于“人多厌”“世看丑”,其抨击的重点乃是世人的有眼无珠和时俗的浮薄。诗人曾在《送蔡山人》中写道:“丈夫遭遇不可量,买臣主父皆如斯”。朱买臣、主父偃与苏秦、蔡泽一样,都是一度失意而后来得意的人物,可见诗人于眼前困顿的惆怅之中,未尝没有前途尚不可量的自负,从而对那浮薄世俗便越加激愤。
诗的最后两句进一步写难以排解的愁怀。“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时当如此良辰,面对如此佳景,登高览胜不能使他消愁,只能使他断肠,可见悲愁之深重。既不能“登高”,便只有“独坐”,从而照应首联“白日应可惜”,“黄花为谁有”,而“独坐”亦属徒然,这用“空”字点明,可见愁苦的难以排遣,行子之走投无路。
《九日酬颜少府》这首诗歌选择佳节重阳这一特定时令,写诗人穷途落魄心绪。首联以眼前景写情,次联以眼前事写情,三联借古人事写情,末联直写情怀:行子有行子的窘境,主人有主人的窘境,诗句流畅宛转而颇含诙谐,把诗人失意的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3-46
- [2]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94.608
- [3]薛天纬.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