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蓟中作》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五言边塞诗,全诗通过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在行文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起伏跌宕,擒纵自如,将诗人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来。同时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2)

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何萧条(3),白日黄云昏。

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4)

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岂无安边书(5)诸将(6)已承恩。

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已得封赏无心边防。

惆怅孙吴事(7),归来独闭门。

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

注释

(1)蓟中:指蓟城,今北京大兴西南。

(2)垣:城上矮墙。

(3)萧条:冷落。

(4)翻:同“反”,反叛。

(5)安边书:安边的策略。

(6)诸将:指安禄山等人。

(7)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创作背景

《文苑英华》与敦煌唐写本残卷《唐人选谢诗》中《蓟中作》此诗皆题作《送兵还作》,可知此诗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冬天送兵后,于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时所作。

文学赏析

《蓟中作》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雲昏」,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雲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山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蓟中作》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高适

高适

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 [1]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20页
  • [2]《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98页
  • [3]朱德才,杨燕主编,唐宋诗词 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0,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