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镜篇

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

门前负局人,为我一磨拂。

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

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

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

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磨镜篇》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暂时蒙尘的宝镜,坚信有朝一日会重放光辉,充分表现了一个政治革新者虽遭贬逐仍然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此诗托物见志、用笔深曲。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流尘(1)明镜,岁久看如漆。

飞扬的尘埃遮蔽了明镜,时间久了看上去就像涂了黑漆一样。

门前负局人,为我一磨拂。

门前来了一位磨镜师,给我将镜磨拂一新。

萍开绿池满,(3)金波(4)溢。

磨过的镜像拨开浮萍露出满池碧水,又像月晕退尽泛溢出金波。

白日照空心(5),圆光走幽室。

太阳照在明亮的镜心后,一束强光就反射进了暗室。

山神妖气(6)(7)魅真形出。

山神妖气因之沮丧,野魅也现出了原形。

却思未磨时,瓦(8)唐突(9)

回想到它在未磨的时候,连瓦片石块都任意凌辱它。

注释

(1)翳:遮蔽。

(2)负局生:古代传说有神仙名负局,隐藏在铜镜中,因此把专门摩镜的人叫负局生,也叫负局人。

(3)晕:光影色泽模糊。

(4)金波:指月光。

(5)空心:指镜心。

(6)沮:沮丧。

(7)野:山野怪物。

(8)砾:碎石。

(9)唐突:冒犯,凌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改授朗州司马,这对“少年负志气”“有宰相才”的刘禹锡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三十四岁,正是在政治舞台上大有作为的好时候,却横遭挫折。激于愤慨,诗人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层。开头两句是第一层,以明镜蒙尘为喻,概括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边荒的经历,统领着全诗。“明镜”是诗人之自谓,“流尘”是政治灰尘,是诗人的政敌涂抹在他身上的种种政治污垢。明镜被流尘掩盖,失去光泽,镜面如漆。这正是诗人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到攻击,改革失败而被一贬再贬,逢恩不原这些事实的形象概括。

中间八句是第二层。这层描写了明镜再被磨拂,重放光明, 其中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这层伊始,用“门前负局生,为我一磨拂”而承其前,把流尘所翳之镜和再度磨拂之镜紧紧连在一起,由第一层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层,使之衔接得浑然天成。接着,用“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两句,描绘了重新被磨拂的明镜的光辉形象。这两句“引类譬喻”,把明镜去掉流尘比作绿池萍开,比作明月晕尽,使人在满泛绿猗的池水里,在四溢金波的月光中,真切地看到了诗人所吟咏的明镜的光辉。这面明镜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反映出强烈的、可以照亮黑暗角落的光芒。明镜宝心再起,威力无穷,山神野魅在其照耀之下原形毕露。宝镜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憧憬着再度被重用,重新开拓出大好的政治局面,实现他革新政治的理想。他在朗州时,始终坚持对理想的追求,时刻准备施展他的抱负。

最后两句是第三层。这层把“明镜”拟人化,写它“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的情景,极端地蔑视瓦砾,辛辣地嘲讽了瓦砾。在蔑视和湖讽之中,满含着诗人对其政敌的愤恨和嘲笑。诗人在这里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这两句诗使人强烈地感到诗人有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精神。

这个层次与第一个层次遥相呼应。全诗以“流尘翳明镜”始,以明销却思“瓦砾来唐突”止,首尾环衔,浑然一体。

该诗把诗人自身遭受贬谪比作宝镜蒙尘,在宝镜重被磨拂,再放光明的景象中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表现了诗人敢于斗争的顽强精神。全诗设喻精巧,语言流畅,十分真切地塑造了诗人斗士的形象。正如诗中所描述的,“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但诗人并没有丧失斗争的勇气,他坚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错误,他坚信自己这面“污镜”经过苦难的磨砺终会重放光辉。诗中铺陈笔墨,极力渲染宝镜磨拭一新后的景象,这是诗人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构想,同时也是渴望,表现出他作为一位虽遭到贬谪的政治革新者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诗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