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上三峡》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时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充分表现了诗人上长江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此诗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自然真率,虽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情绪,但气象雄伟,意境开阔,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巫山(1)夹青天,巴水(2)流若兹。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朝上黄牛(3),三暮行太迟。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注释

(1)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2)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

(3)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创作背景

《上三峡》这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时的作品。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平定叛乱为号召出师,曾三次派遣使者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出于报国立功的良好愿望应聘入幕。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发生夺权内讧,李亨消灭了李璘的军队。李白因此获罪,被投入浔阳监狱。后来又流放夜郎。他从九江逆流而上,走了近一年到达宜昌,接着便进入三峡,写下《上三峡》此诗。当时李白59岁。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比前面更慢,送行的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诗人就更加感到孤独,情绪更坏。

文学赏析

《上三峡》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熬熬,情绪郁法状况。前四情,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既,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情,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情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情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熬,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情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熬度,逆境熬熬的感受。末两情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情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熬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 [1]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61-263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2
  • [3]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