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琅琊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全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空山(1)雪消(2)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3)

春天来临,空寂的深山中,山顶的积雪开始融化汇成小溪, 溪水逐渐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泛舟,有的漫步在横跨在溪上的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溪源(4)(5)远近,但见(6)流出山中花。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来自哪里,也不知道离这儿是远还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顺着溪水流出山谷。

注释

(1)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2)雪消:积雪消融。

(3)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4)溪源:溪水的源头。

(5)来:来自。

(6)但见:只看见。

创作背景

《琅琊溪》此诗写于作者担任滁州(今安徽省境内)太守期间。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

这首《琅琊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接下来点明作者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作者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对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心生疑问。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作者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参考资料

  • [1]东篱子解译.欧阳修集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