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拟小山篇》是唐代女诗人徐惠创作一首六言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女童诗。此诗是拟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之作,通过想象描写了诗人对屈原高洁情操的追忆与敬仰。全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文辞典雅,意境深远。
译文注释
译文
仰幽岩(2)而流盼(3),抚(4)桂枝以凝想(5)。
凝视幽静的山谷,心中充满了景仰;抚弄桂树的枝条,产生了无限遐想。
将千龄(6)兮此遇,荃(7)何为兮独往(8)。
像您这样的伟人,真是千载难逢啊;犹如香草般高洁,为何要含愤独往?
注释
(1)拟小山篇:《全唐诗》于题下有注:“《唐书·本传》:妃八岁,父孝德使拟《离骚》,为《小山篇》云云。孝德大惊,知不可掩,于是所著遂盛传。”拟,效仿。小山篇:这里指淮南小山作的《招隐士》。
(2)幽岩:幽静的山谷。《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流盼:转动着眼睛看,形容看得入迷。
(4)抚:抚弄。
(5)凝想:聚精会神地思考。
(6)千龄:千年。从屈原之死,到徐惠作《拟小山篇》,时间千有余年,故称。
(7)荃:香草名。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矛。”
(8)往:去了,指屈原悲愤而死。
创作背景
《拟小山篇》此诗系徐惠八岁时,由其父徐孝德出题而作,诗成后,其父大惊,认为徐惠的才华是不可能被人为掩盖,从此徐惠的诗作等被广泛传播。唐太宗听说后,将徐惠纳入宫中,封为才人。
文学赏析
徐惠的《拟小山篇》系徐贤妃徐惠八岁时所作的骚体诗,由其父亲命题,为仿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而作。因为题目指定为拟《离骚》,所以使运用幽岩、桂枝、荃这类与屈原有关的意象和骚体表达方式的构思成为必然选择。也使文字层面的体性特征也必然是古雅庄重。本诗继承了《楚辞》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作者者技巧娴熟,用连缀的方式组合诗歌意象,把前两句中“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与“千龄此遇”的作者关联起来。最后一句则挽结全诗。诗歌音韵流转,境界清雅,含义深远,格调沉着。中间虚词的使得诗歌语气舒缓有致,节奏抑扬顿错,含蓄蕴藉地抒发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身处封建社会的学识出众的女子无法实现心志的孤寂。
《拟小山篇》全诗运用整齐的六言句式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女子,“她”在幽深寂静的岩谷,站立着、探寻着、若有所待。渐渐地,在惆怅袭上心头时,她下意识地抚摸着幽香清远的桂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久久的凝视。所待之人的久久不至,虽然使她的身心都笼罩在渐渐浓重的惆怅之中,但她深信那一份寂寞的孤独非常有价值,那份孤高拔俗、凝神澄志的虔诚等待,一定会在不期然中创造一段旷古未有的传奇。落寞的心虽然叹息“荃何为兮独往?”。但“她”并没有停止等待,诗中以“荃”指代“她”在等待的人。而“荃”这一意象在《离骚》中,专用以指代楚王。显然,徐惠模仿屈原的语气,向虚拟中的“荃”表白自己的等待。最后两小句诗显然表明,从女童步入少女时代的徐惠,心中早有一个属于想象世界的、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凡夫俗子截然不同的“荃”。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杜珣 编著.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02月第1版.77
- [2]中华书局编辑部 点校.全唐诗:增订本(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月第1版.61
- [3]黄益庸,衣殿臣 编著.历代神童诗(上).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