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戏赠杜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饭颗山头(3)杜甫(2),顶戴笠子(4)日卓午(5)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借问(6)别来(7)瘦生(8)总为从前(9)作诗苦。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注释

(1)戏赠:意思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间的真情实话。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3)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或“饭颗山顶”。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一说为杜甫家洛阳南的陆浑山庄途径的"饭坡"(今河南嵩县陆浑水库西南) 一说为兖州城北石马村后的土岗甑山。

(4)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5)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卓,一作“草”。

(6)借问:请问的意思。

(7)别来:一作“因何”或“新来”。太

(8)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9)总为从前:一作“只为从来”。总为,怕是为了。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创作背景

《戏赠杜甫》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至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们交往密切,曾同游齐鲁,此后虽难相见,但仍相互关心、思念。

鉴赏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戏赠杜甫》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 [1]王启兴主编,校编全唐诗 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第680页
  • [2]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 [3]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 [4]刘开扬 周维扬 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