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山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似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作品简介
《秃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寓言诗,主要内容是说海上有一座光秃秃的山,原来是山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山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诗中作者并没有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由后人自己解读。
译文注释
译文
吏役(2)沧海(3)上,瞻(4)山一停舟。
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见海中有座小山,就暂时抛锚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5)语其由。
我真弄不明白是什么人把山弄得如此光秃,本地人详细告诉我其中根由。
一狙(6)山上鸣,一狙(6)从之游。
当年有只雄猴在山上鸣叫,又有只雌猴跟随它嬉游。
相匹(7)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孙辈更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8)始易求。
山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发愁。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群猴攀登拉扯,直上山顶,也曾曲折出入于山林深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9)。
个个吃得肥胖,山却被侵夺摧残不休。
攘争(10)取一饱,岂暇议藏收(11)。
它们你争我抢以求一饱,哪里顾得上收藏保留!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大猴子已感到难过,小猴子也已发愁。
稍稍(12)受咋啮(13),一毛不得留。
山渐渐被啃嚼一尽,光秃秃一毛不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14)。
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手持农具耕田种收。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似偷(15)。
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只知把现成的东西享受。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可叹这山处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无处可投。
生生(16)未云已(17),岁晚将安谋。
猴子们生殖没个穷尽,将来怎么善后?
注释
(1)秃山:光秃秃的山,没有草木树林。
(2)吏役:因公出外。
(3)沧海:大海。
(4)瞻:看见。
(5)乡人:当地的人。
(6)狙:猴子。
(7)相匹:指男女相配。
(8)根实:植物的根和果实。
(9)侵牟:侵夺。
(10)攘争:争夺。
(11)藏收:收藏保留。
(12)稍稍:渐渐。
(13)咋啮:啃嚼。
(14)锄耰:农具。
(15)偷:苟且。
(16)生生:繁殖不停。
(17)云已:休止。
文学赏析
《秃山》这是一首寓言诗。唐柳宗元曾作过一篇《憎王孙文》,对别名王孙的猴子大加挞伐,说它们“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山恒蒿然”。王安石这首诗,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启发。
诗写得明白如话,说自己在海上看见一座光秃秃的山,一打听,原来山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山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是寓言诗,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没有像白居易写新乐府那样,直接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后世便自己去寻求解释。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解释说:“这是一首寓言诗,从首句吏役说开,讽谕大小官吏不顾公家的积累,巧取豪夺,终于使国库一毛不留,成为秃山。”这是从传统的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论上展开,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读这首诗,至少还可以从中悟出两点启发与教训:其一,人们必须爱护自然资源,注意培育与发展,不能任意摧残,如同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穷幽,日益侵牟,最终弄得山上一毛不长,受害的还是自己;其二,人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有限,而“生生未云已”、“子众孙还稠”,终将坐吃山空,到后来噬脐莫及。
从艺术上来说,《秃山》这首诗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诗;从思想上来说,它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贵的。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