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读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1)终欲付何人?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当时黮暗(2)犹承误(3),末俗(4)纷纭更乱真。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5),丹青(6)难写是精神。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区区(7)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8)。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注释
(1)行藏:行止,指事迹。
(2)黮暗:昏暗,不清楚。
(3)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
(4)末俗:后世的习俗。
(5)粹美:指精华。
(6)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7)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8)独守千秋纸上尘:意为俗儒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创作背景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元丰八年(1085)。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文学赏析
《读史》首联揭示古人内心隐忧,虽然一生为功名辛苦奋斗,然而,这奋斗的精神与事迹,交付与谁人完整准确的记载传流呢?发端言「自古」,则「即今」之意自在其中。
颔联直指古史初时即已谬误,何况流传至今?
颈联特别就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未能得到完美的记载表示憾。「丹青难写是精神」,语意颇具哲理韵味,与「意态由来画不成」(《明妃曲》)可互相比照。
尾联更进一步发抒感慨。一是史书所记,区区千百文字,怎能表达前贤当时的丰富内心呢?二是就这区区千百文字而言,又要蒙上厚厚的「历史尘埃」,竟然还有众多的儒生要固守这区区文字!
王荆公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对历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本篇虽曰「读史」,实为「论史」,表现出拂尘显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史识,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