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谢书》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恩师的感激和踌躇满志的心境。前两句说自受知令狐楚以来,未有丝毫报效,感到惭愧,入幕原是为了干事,可是令狐楚先让他学习;后两句谓自己得到令狐楚亲自教诲写章奏,掌握了写作今体文的本领,胜过王祥之得宝刀与爵禄。全诗感情真挚深切,语言简洁凝练而意蕴悠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微意(2)何曾有一毫(3),空携笔砚奉龙韬(4)

我得到您的指教却不曾有哪怕些许的报答,只能白白地拿着笔墨纸砚接受您的为文之法。

自蒙半夜传衣(5)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自从您传授给了我写章奏的方法之后,即使像王祥得到佩刀这样的事情也不能让我慕羡。

注释

(1)谢书:为表达谢意的书信。

(2)微意:指自己报效恩师令狐楚之意。

(3)一毫:比喻极小或很少。

(4)龙韬:古代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军机大事。六韬指文韬、武韬、虎韬、豹韬、龙韬和犬韬。

(5)传衣: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衣钵相传,作为传授佛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此指令狐楚秘授章奏之法。

(6)王祥佩刀:王祥是东汉末年琅邪临沂人,事继母朱夫人,以孝著称,隐居十年。魏徐州刺史吕虔召为别驾。吕虔有佩刀,工匠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佩此刀。吕虔以刀赠王祥。王祥以大功封万岁亭侯,迁太尉。入晋,拜太保。佩刀,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十一月,令狐楚为天平军节度使,请李商隐到幕府中做巡官。李商隐曾经跟堂叔学做古文,而当时官私文书皆尚今体,擅长今体是文士从政和升迁的必要条件。令狐楚是擅长写作,尤其以今体章奏驰誉士林的大家,他发现李商隐才学深厚,但不善于当时草书奏章常用的今体文,于是亲自指教李商隐和令狐绹一起学今体文,李商隐感激不已。《谢书》可能是李商隐落第之后再受令狐楚太原幕府之聘时为表达谢意而创作的一首诗。

文学赏析

《谢书》这是李商隐以诗的形式写给令狐楚的书信,表达他对令狐楚的感谢之情,并试图修补他们之间的裂痕。全诗语言精练而意蕴悠长。诗人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侧面反映出诗人踌躇满志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起追叙天平幕得令狐楚恩遇,而未曾有些许报谢,故下云“空携”。时诗人任巡官,当亦兼文字之役。因是节镇,而有“奉龙韬”之喻。这句深执谦谦,自称不德。令狐楚对诗人实有再造之恩,多年的关爱,资助他随计应试,无微不至。自恃文才又颇有些傲气的诗人,面对博学位高的老师自称“空携笔砚奉龙韬”,并非客套,而是心悦诚服。

诗的后两句借五祖传衣,比自己得令狐楚章奏真传,心存感激,胜过王祥之得吕虔佩刀。前面的深执谦谦同后面的高自期许看似相矛盾,而对于他们师徒来说却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前面的谦虚是对博学位高恩师的大恩而言,后面的自信是表示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恩师传授知识的感激之情,后两句诗人的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前两句非自谦之辞,后两句也非自傲之句,正是因为令狐楚传授的章奏之学,才致李商隐产生如此鲜明的变化,形成一种看似矛盾的张力。诗人敢于在短短四句里将两种矛盾对立的思想统一于一篇之中,不只是诗思之精巧,而是有其幸逢恩师栽培的特殊缘由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2
  • [2]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武汉.崇文书局.2015.24
  • [3]田秀丽解译.李商隐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