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作品简介
《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叶剑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概写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夺取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痛斥了蒋介石残民资敌的罪行,热情赞扬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远见卓识的深深佩服,同时抒发了诗人一定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续革命、永不休战的壮志豪情。
全诗语言凝练,用典精当。结尾刚劲有力,含义深远。
译文注释
译文
百万倭奴(2)压海陬(3),神州(4)沉陆(5)使人愁。
百万日本侵略军大兵压境,疯狂地入侵中国,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家落入危难之中,危急的形势使人忧心如焚。
内行内战(6)资(7)强虏(8),敌后敌前费运筹(9)。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是内行,这无异于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给日本侵略者帮了大忙,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统一抗战,运筹帷幄,指挥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但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次进攻,在抗日前线也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胜利。
唱罢凯歌(10)来灞上(11),集中全力破石头(12)。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为顾全大局,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全力,“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渡过长江攻破南京,宣布了蒋家王朝的覆灭,继而解放了全中国。
一篇持久(13)重新读,眼底吴钩(14)看不休。
重新阅读《论持久战》这篇巨著,深感它蕴涵的深刻思想、谋略,它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意义,永远看不够、学不完、用不完。
注释
(1)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为指导抗战而写的军事著作。
(2)倭奴:指日本侵略军。
(3)海陬:海隅,海角。亦泛指沿海地带。陬,角落。杨万里《潮阳海岸望海》诗:“动地惊风起海陬,为人吹散两眉愁。”
(4)神州:中国的别称。战国齐人邹衍创立“九大州”学说,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5)沉陆:即陆沉,比喻国土沦陷。亦指地壳运动或海水上涨所引起的陆地沉降现象。这里指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大片国土。
(6)内行内战:以打内战为内行。意指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卖国行径。抗日战争时,在中国人民中很流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嘲笑蒋介石。
(7)资:资助,供给。
(8)强虏:敌虏,强盗,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
(9)运筹:筹划,制定策略。
(10)凯歌:指抗战胜利。
(11)灞上:古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借刘邦驻兵灞上赴“鸿门宴”的典故,比喻毛泽东1945年10月赴重庆谈判。楚汉相争时,汉刘邦的军队曾驻扎此地。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攻占秦都咸阳,派兵守函谷关,楚项羽闻讯大怒,带领40万大军打进关中,军队驻扎在鸿门(离灞上约40里)。当时刘邦只有10万军队,寡不敌众,只好从灞上到鸿门来拜谒项羽。项羽设“鸿门宴”招待刘邦,想把他杀掉。后来,多亏张良、樊哙等人相救,刘邦才脱险归去。
(12)破石头:指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石头,石头城,在南京市的西北清凉山后,即蒋介石政权所在地方南京。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吴国孙权在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地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
(13)持久:指《论持久战》。
(14)吴钩:古代吴国所造的一种弯刀, 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这里是把《论持久战》比为指导革命战争的利器。在古典诗词中常用“看吴钩”形容杀敌报国的理想和抱负。
创作背景
1938年,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精辟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主客观条件,以持久战的战略原则,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明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制定出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军事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论持久战》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典文献。
1965年9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的时候,叶剑英重读《论持久战》回顾中国革命的战斗历程,激情满怀,写下这首光辉诗篇。
文学赏析
首联“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诗人用形象的画面,描绘了由于日寇侵略中国,所造成的山河破碎、血雨腥风的凌惨景象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百万日本强盗犹如海上的风暴凌空袭来,一下子使中国人民陷入亡国的境地,形势万分危急。“压海瞰”,画出了日寇野蛮、猖獗的凶相,表现了他们妄图一口吞并中国的、汹汹不可一世的常张气焰,一语道破了他们的侵略本性。“神州沉陆使人愁”承接上句,继续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沦陷,每一个爱国志士都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而忧心如焚。“沉陆”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那血流成河、尸骨成山、赤地千里的惨象,虽然没有具体的描绘,也历历在目了。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日本法西斯在沦陷区大规模地屠杀、奸淫、掳掠、焚烧等残暴行为,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南京陷落后,敌人的屠杀持续了一个多月,屠杀的和平居民达三十余万,强奸妇女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日军所到之处,车辆、粮食、牲畜、衣物等抢掠一空,房屋建筑付之一炬。1937年8月13日至11月,上海的损失总额超过战前法币三十亿元。日军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这千古难闻的屠杀和破坏使人怒发冲冠、义愤填膺。
“使人愁”传神地表现了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炽热感情。饱含血泪的诗句,既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又暗含着对国民党反动派不抵抗、把大好河山拱手送给侵略者的强烈愤慨。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那剧烈跳动的脉搏,仿佛看到了燃烧着火热爱国激情的诗人形象,一种爱国主义感情油然而生,为后面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做了很好的铺垫。
领联“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上句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认贼作父、开门揖盗的卖国投降本质,下句是对毛主席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摆脱中国人民的苦难,呕心沥血、昼夜操劳、运筹帷幄的伟大功绩的热烈讴歌。上句诗概括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是国民党几十年投降卖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袭击沈阳,蒋介石密令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一枪不放,把东北三省让给日本侵略者,使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过了十四年暗无天日的岁月。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举行新的进攻,上海军民奋起抵抗,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蒋介石破坏上海的抗战,十九路军被迫撤退。蒋介石在5月5日和日寇签订了投降卖国的“上海协定”。
1930年冬至1934年,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动口号下,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并坐镇南昌,亲自指挥。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蒋介石曾围追堵截中国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工农红军。
1936年3月,蒋介石阻挡中国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工农红军,又命令东北军、西北军抚乱中国抗日的后方。
1940年到1943年,蒋介石曾发动三次反共高潮,进攻解放区,枪杀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其中包括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罪行著不胜枚举。“内行内战资强虏”以满腔愤怒的感情,把抨击的锋芒直指人民公敌蒋介石,“内行内战”运用当时人民群众讽刺蒋介石“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流行口语,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专门制造摩擦、反共反人民的丑恶嘴脸,“资强虏”,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助纣为虐的反动本性。
“敌后敌前费运筹”,这句诗是说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运筹雌握,花了不少的心血和精力。“敌后”指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敌前”,指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此句高度概括了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936年,经中国共产党反复工作,红军与张学良、杨虎城部队实现停战,同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志赴西安,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反动派曾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在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反复斗争,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光辉著作,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出了一条马列主义的路线。朱德总司令亲临太行山前线指挥战斗,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邓小平、李先念等同志都在晋察冀,晋鲁豫、鄂豫皖开辟抗日根据地,领导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殊死的斗争;周恩来同志、董必武同志长期住在重庆,身临虎穴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进行针锋相对而又机动灵活的斗争。因此,“敌后敌前费运筹”一句,就是这段历史的形象概括,深刻反映错综复杂而又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高度赞扬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颈联“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概括了从抗战结束,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后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过程。上一句借用刘邦在上赴项羽鸿门宴的故事,赞扬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揭露蒋介石丑恶本质的大无畏的无产阶级英雄主义的气概,下一句是三年解放战争形象化的反映。这形象鲜明的诗句,身临其境般映射出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壮丽画卷:陕北高原捷报频传,辽沈、淮海、平津战场炮声隆隆,黄河两岸杀声震天,万里长江千帆竞渡,“虎露龙盘”的石头城——南京解放了,天南海北红旗飘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诗人对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热烈赞颂。
尾联“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在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的时候,重温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光辉著作,回顾抗战以来中国革命的战斗历程,深切地感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的无价之宝,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诗人把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比喻为宝刀“吴钩”,爱不释手,并且看了又看,看个没完,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对它无比珍爱的思想感情。
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该诗在这方面是非常突出的。短短八句诗,写出了几十年的革命历史,包括毛泽东同志一些重要的革命活动,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如此纷纭复杂的历史生活很容易写得空泛、抽象,干枯无味。但诗人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筛选出“重庆谈判”“解放南京”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史实,运用形象思维,提炼出“压海陬”“使人愁”“资强虏”“费运筹”“来霸上”“破石头”“重新读”“看不休”等形象画面,读之形象生动饱满,思想博大精深,感情真挚动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
从艺术上看,该诗巧用名句典故,激发联想,扩大容量。化用了前人古典诗词中的一些名句和历史典故,收到了激发欣赏者联想,从而扩大诗作容量的独特效果。第一联的“海陬”,指海边,语出宋杨万里的诗句“动地惊风起海陬”(《潮阳海岸望海》),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作者用此来表现中华民族形势之严峻。第二联中“运筹”一词,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作者用此来赞扬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丰功伟绩。第三联使用“灞上”一词,使人自然联想起“沛公军灞上”,并亲赴项羽鸿门宴的历史典故,同时也很自然地与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历史壮举联系起来,使读者自然地理解作者的真意。同时用“石头”旧称来指南京,乃是用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诗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指代蒋家王朝覆灭的历史。最后一联中用“吴钩”(本是中国春秋时代一种锋利武器)一词来比喻《论持久战》的光辉思想。古代诗词中“看吴钩”一词,常被用来表现作者立志为国建功、以身报国的思想。如唐代诗人杜甫“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其一),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其五),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叶剑英在这里用“吴钩”一词,也蕴含着诗人立志报国的壮志。由此可以看出,叶诗用典不拘于典,往往推陈出新,有新意有创见,且不嗨涩。
此外,该诗还讲究对仗,讲求音律。一般来说,律诗可半散并骈,首尾两联散行,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但该诗首尾两联也讲求对仗,而中间两联对仗极其工整。如颈联“内行内战”对“敌后敌前”,“资”对“费”,“强虏”对“运筹”。音律上首联采用仄起平收式,抑扬顿挫,且在第二联重复使用了“内”字和“敌”字两个音节,读来朗朗上口,声调铿锵。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范硕著.叶剑英诗词探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05.390
- [2]余元钱选注.中华爱国诗词选[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11.258-259
- [3]秦建华主编.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鉴赏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8.85-87
- [4]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研究会编.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选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2.160
- [5]肖菡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02.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