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潇湘夜雨

白蘋洲,黄芦岸。密云堆冷,乱雨飞寒。渔人罢钓归,客子推篷看。

浊浪排空孤灯灿,想鼋鼍出没其间。魂消闷颜,愁舒倦眼,何处家山?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普天乐·潇湘夜雨》是元代散曲作家鲜于必仁创作的散曲。这首散曲用文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潇湘夜雨》这幅画的内容,流露出作者客居异乡的旅愁。全曲写江上雨景,颇具气势;写游子内心,生动传神;以反诘收篇,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作者遣文用字的深厚功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白蘋洲,黄芦岸。密云堆冷,乱雨飞寒(3)。渔人罢钓归,客子推篷看。

沙洲白蘋丛生,岸上尽是黄芦,乌云密布,暴雨倾盆,寒气袭人。渔夫收起钓竿回家转,离乡在外的游子推开船篷观看。

浊浪排空孤灯灿,想鼋鼍(4)出没其间。魂消闷颜,愁舒倦眼,何处家山(5)

浪涛汹涌,凌空搏击,一盏孤灯闪烁着明亮的光焰,料想那鼋鼍正出没其间。此情此景虽让人消愁解闷,但哪里是自己的家乡?

注释

(1)普天乐:曲牌名,基本句式为三三、四四、三三、七七、四四四。

(2)潇湘夜雨:北宋画家宋迪所作组画《潇湘八景》之一。潇湘,二水名,主要流经湖南境,潇水为湘水的支流。但“潇湘”亦可作清湘解,《水经注》:“潇者,水清深也。”

(3)密云堆冷,乱雨飞寒:两句互文,即“密云乱雨,堆冷飞寒”。

(4)鼋鼍:两种大型水生动物。鼋,大鳖。鼍,扬子鳄。

(5)家山:家乡。

创作背景

《普天乐·潇湘夜雨》这是一首题画之作。古代的诗歌作品多有题画的取材,这首《普天乐·潇湘夜雨》题材就是取自北宋画家宋迪的组画《潇湘八景》中的一幅画《潇湘夜雨》。此曲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文学赏析

《潇湘八景》原画南宋时曾陈列于长沙八景亭中,元人恐怕并未见过,所以各自发挥的构思都不相同。不同的是作者并不以真实的画卷为粉本,而纯凭自己的想象构思出命题的画面。

首四句写景,从地面直到天空,自然是为了构筑一片“潇湘”的空间。这里写到了洲、岸、白蘋、黄芦,唯独没有提及潇湘本身的水面,但从“密云堆冷,乱雨飞寒”来看,可知这段广阔的画域是被题目中的雨所占据和了。“冷”“寒”同义,但作者分用了“堆”“飞”的炼字,就不使人觉得合掌,相反,烘染出了潇湘雨景的一派惨冷的气氛,而这正是作者着意的目标。至此,题面的“夜”字尚未能显示。作者并不直接写夜色,而是巧妙地插入了人物活动来予以暗示。一是“渔人罢钓归”,出没风雨的渔民结束了营生而赶回家中,显然是因为时间上的原因。一是“客子推篷看”,点明“客子”,且在船舱之中,推篷自然不是为了观赏风景,而是在雨夜中担心前程的合乎情理的举动。这一“看”,为作者铺陈夜景留出了从容的余地,而客子的视野中,也确实出现了“浊浪排空孤灯灿”的险恶场面。“浊浪排空”,是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诚为潇湘洞庭的典型场景。而“孤灯灿”,则是江上“罢钓归”渔人中的落伍者。这三字的出现,不仅直扣“夜”字,且以排空巨浪与扁舟孤灯形成情势悬殊的对照,而使“客子”怦然心动,产生了“想鼋鼍出没其间”的忧虑。这两句描写夜景,而又掺和着“雨”的影响,使前时的惨冷气氛更为浓烈。在客子心目中,天涯沦落,固然易于引起对江上孤舟命运的关心和同情;但“孤灯”一旦冲出了浊浪和鼋鼍的包围,即可安返家中,而自己则不能。这样,结末三句随之生发的感想,尤其是“何处家山”的一问,就具有特别撼动人心的力量。

曲中的白蘋、黄芦、浊浪、孤灯这些意象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带有浓厚的清冷典雅气息。“白蘋”“黄芦”是秋冬季节特有的景物,渲染了一种萧索的气氛。“密云堆冷,乱雨飞寒”,既是对自然界冷暗的真实描写,同时也是作者内心黯淡凄苦的形象外化,营造了一种萧索凄清的意境。“浊浪排空孤灯灿”,外面浊浪排空波涛汹涌而屋内孤灯粲然,一强一弱的对照更放大了这种凄清孤独的情感。

作者简介

鲜于必仁

鲜于必仁

元曲作家

鲜于必仁(生卒年不详),字去矜,号苦斋,渔阳(今属河北)人。太常典簿鲜于枢之子。以乐府擅场。《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二十九首。

参考资料

  • [1]隋树森.全元散曲(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4.390
  • [2]邓元煊.元曲:彩图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20.48
  • [3]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