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赠刘翰林联句》这首《七绝》仍然是毛主席与萧瑜联句而成的。此诗生动地记述了他俩年轻时众多“游学”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其中第1、4句为毛主席所作,2、3句为萧瑜所作。
文学赏析
诗主作于1917年夏,时年24岁。
苏轼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老有所为。诗主则是“竹杖草履谒学尊”,幼有所尊。
这首《七绝》仍然是诗主与萧瑜联句而成的。此诗生动地记述了他俩年轻时众多“游学”故事中的一个故事。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萧瑜在《我和"诗主"的一段曲折经历》一书中对这首诗的叙述吧。
=1917年署假,诗主和萧瑜从长沙出发,徒步游历了湖南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他们扮着乞丐,分文不带,采用旧时读 书人“游学”的方法,解决旅途中的食、宿等问题。在赴宁乡的路上,他们饥肠辘辘,得知附近住着一位姓刘的老乡绅,原是前清的 一位翰林,便决定去拜见他。萧瑜说:“润之,刘先生今天就是我们的主人了!……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写首诗给他,用象征的语言表 示我们拜访他的目的。”诗主非常赞同。于是,二人便作了这首联句诗,前去拜访刘老先生。七十多岁的刘翰林款待了他们,称赞他 们的诗写得好,书法也不错,并送给他们一个红包,里面包着四十枚铜元。二人道谢后即行告辞,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一个小饭馆,饱 餐一顿,花去八个铜元。
此诗正如萧瑜所说是一首“化缘”的诗。由于二人一介英俊书生,加上诗写得好,“化缘”成功自不在话下。但诗人也正是通过 这一系列“游学”对人间的疾苦及老百姓的心声,作了准确的调查研究,为今后安邦治国打下了最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