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元代诗人王旭创作的一首咏物词。此词先立主旨,直抒胸臆,写梅雪俱美,后以鲜明意象,比较二者异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所长。全词运用了衬托、想象、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梅雪各自的典型特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两种风流(1)一家制作(2)。雪花全似梅花(3)细看不是雪无香(4),天风吹得香零落。

两种风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雪,因为雪无香气,风吧香气吹得四散。

虽是一般(5),惟高一(6)。雪花不似梅花(7)。梅花散彩(8)向空山,雪花随意穿(9)幕。

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是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注释

(1)风流:风度、标格。

(2)一家制作:意指雪和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3)萼:花萼,这里指的是花瓣(因押韵关系用“萼”字)。

(4)细看不是雪无香: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

(5)一般:一样。

(6)着:等次。

(7)薄:不厚重。一说为草木丛生之意;一说通“泊”,淡泊。

(8)散彩:放射出光彩。

(9)帘:窗帷。最后两句说: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创作背景

由于梅与雪在时令、形状、颜色方面相同或相近,古代文人常拿两者对比,而他们在诗词作品中多喜欢扬梅抑雪。为此宋代诗人卢梅坡作了一首翻案诗《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影响很大。在这首诗中,卢梅坡对梅、雪不偏不袒,可谓折中。然而尽管卢梅坡为雪翻案,人们爱梅总是胜于爱雪。王旭大约是受了卢诗的启发,从自身的际遇及思想变化中,想到了梅与雪的不同命运,于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下了这首《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文学赏析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词的上片写出梅与雪气质不同;下片指出梅雪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却有高低。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

上片首先肯定梅花与雪花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只是表现出不同的“风流”罢了。细看那一朵朵雪花,极像梅花的花萼,既然形状跟梅花一样,不仅对雪花没有香气产生疑问。雪花原来也是和梅花一样香的,只是呼啸的天风把它的香气吹散罢了。这里,词人把雪花放在险恶的处境中,想象为是狂风夺去了雪花能与梅花媲美的资格,这是极其高明的想象力。在这里,“梅”是古代高士的形象,“雪”是词人自身包括像词人一样守身如玉保持高尚人格的寒士的形象。人原本可以都像古代高士样高贵而有尊严地活着,但是,丑恶的社会现实总是不断地刮着一阵阵“天风”,让很多人不得不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天风”是无情的,人的高贵与尊严总是被它吹得七零八落。

过片,词人归纳说,“虽是一般,惟高一着”。在词人眼中,梅花与雪花的比较,还是雪花“高一着”一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雪花高于梅花的着”在于:雪花比梅花厚重,梅花是出世的,只能向“空山”“散彩”,而雪花是入世的,它能根据自己的意志穿入“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王旭一生,做过幕僚,当过塾师,不管走到哪里,合则留,不合则走一一“随意穿帘幕”正是他浪迹天涯的写照。王旭始终向往像历史上的高士那样做一朵“梅”,但命运却注定他只能做一朵“雪”。做“雪”的时间长了,他竟从中悟出了做“雪”的快乐,做“雪”的风采。在这首词中,“梅”是高士的形象,“雪”是“寒士”的形象;词人既没有“抑雪扬梅”,也没有“扬雪抑梅”,从主旨上看,它更接近于卢梅坡的《雪梅》。王旭既爱梅,更爱雪,根本不想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从表现手法看,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认识以及思想境界。寒士不是高士,但其心灵的境界,绝不亚于高士。这就是《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资料

  • [1]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2012(08):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