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苏内翰

倦压鳌头请左符,笑寻颖尾为西湖。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寄苏内翰》是北宋诗人刘季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好友苏轼请调外迁到颍州赴任,语气轻松。颔联说颍州离欧阳修等几位贤朋的太守居地不远,肯定不会孤寂。颈联是说苏轼双鬓花白,时逢重阳必会把菊花插在了头上。尾联则是揣想的场景,猜想苏轼必然宴请佳宾,自己也想赴宴陪苏轼亲自斟上一杯酒。全诗句律悲壮豪迈,处处传达出朋友之间那今人动容的情谊。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压鳌头(2)左符(3),笑寻颖尾为西湖(5)

你厌倦了,独立在鳌头上,那高处不胜寒,才请求赐予赴外任的左符;你高兴地寻觅到颍水的尽头,杨柳盈岸的西湖。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6)清风今不孤。

前任太守们赫赫的政绩不会被玷污,六一公那清健的诗风而今也不会单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7),重阳曾插菊花无。

四海之内,谁人不知东坡诗名?学士霜鬓,重阳佳节,可曾插得菊花,可曾又得佳句?

聚星堂(8)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9)

聚星堂上,人人怀瑾握玉,桂冠次弟属谁?群星璀璨,众星拱月,如涌的诗潮呵,怎能不傍金樽倒玉壶?

注释

(1)苏内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时称翰林为内翰。苏轼知颍州前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

(2)压鳌头:鳌头,唐宋时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镌有巨鳌的殿陛石正中,因称入翰林院中为上鳌头。压鳌头,又有独占鳌头,出类拔萃于翰林之意。

(3)左符:指离京外任。《汉书·文帝纪》注云:“与郡守为符,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

(4)颍尾:颍水的末端。颍水又称颖河,源出河南登封县,东南流入淮河,其会合处,即颍州西湖。

(5)西湖:颍州西湖。颍州治地在今安徽阜阳县,西湖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湖长5公里,广1.5公里。北宋诗人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先后为守(即下联所谓“二三贤守”),皆常宴赏于此,与杭州西湖并称。

(6)六一:指欧阳修,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藏书一万,金石遗文一千,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一老翁于此五物之间,是为“六一”。

(7)四海共知霜鬓满: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轼离杭州任时曾有诗云:“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平生。”

(8)聚星堂:欧阳修知颍时所建。苏轼知颍时,诗人欧阳棐、赵令畴和陈师道等都在颍州。

(9)玉壶:酒壶的美称。

创作背景

《宋史·苏轼传》曰:“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续资治通鉴长编》曰:“元祐六年八月壬辰,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苏轼为龙图学士,知颍州。”《苏诗总案》曰:“元祐六年八月二十二曰,到颍州任。”案:此诗有重阳句,当是元祐六年(1091)九月作。作者早在杭州时与苏轼友善,现得知苏轼外任颍州,时逢重阳而生发怀友之情,便写下《寄苏内翰》这首诗赠给苏轼。

文学赏析

《寄苏内翰》此诗是诗人逢重阳时作,抒发了浓烈的怀友之情。

首联是说苏轼在京都作高官厌倦了,请调外迁,轻松愉快地到颍州赴任,如同当年在杭州一样。

颔联说颍州离几位贤朋的太守居地不远,其中的欧阳修不会再感到孤寂了。

颈联化用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说朋友们都知道苏轼双鬓花白,时逢重阳想必把菊花插在了头上。

尾联则是揣想苏轼到任,又喜逢重阳,必然宴请佳宾;作者在猜想谁先到座的兴头上,自己也想赴宴陪苏轼亲自斟上一杯酒。古代朋友之间的如此情谊,足令今人动容。

苏轼接到刘季孙此诗,曾有次韵和诗,又《次前韵送刘景文》诗云:“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并加自注,颇喜“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一联。

作者简介

刘季孙

刘季孙

北宋诗人

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元祐(宋哲宗年号,1086~1094年)间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与苏轼友善。博学能诗,注重名节,为官清正,死后四壁萧然,仅留书画万卷。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288-289页
  • [2]任继愈主编;(宋)吕祖谦编,中华传世文选 宋文鉴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9页
  • [3]彭勃等编著,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国古代的社交名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4,第157-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