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口号

车马垂杨十字街,河桥灯火旧秦淮。

放衙非复通侯第,废圃谁知博士斋。

易饼市傍王殿瓦,换鱼江上孝陵柴。

无端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内牌。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秣陵口号》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跃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先写南京往日之繁华,再转写如今那种繁盛已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后四句写故都帝王宫殿及明孝陵的荒废,诗人紧紧抓住能够反映江山易主的典型事物以抒写情怀,把长期以来在胸中激荡着的沧桑之感倾泻在诗中,抒发了对明朝灭亡的无限伤痛之情。全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委婉含蓄,凝练深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车马垂杨十字街,河桥(3)灯火旧秦淮。

车马经过那杨柳低垂的十字街,镇淮桥边亮着灯火的是旧时的秦淮。

放衙非复通侯第(4)废圃(5)谁知博士斋(6)

官府已不再是前朝公侯的宅第,园圃荒废谁知原是前朝南监的厅斋。

易饼市傍王殿瓦(7),换鱼江上孝陵柴(8)

在市肆卖饼旁边堆着王殿的砖瓦,在江上换鱼肩头挑着孝陵的树柴。

无端(9)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10)内牌。

无缘无故地射了孝陵里的麋鹿,却发现它身上悬挂着长生苑的银牌。

注释

(1)秣陵:原为古县名,晋灭吴后以秦淮河以北为建邺,秦淮河以南为秣陵,因而后来也用秣陵来代称南京。

(2)口号:古诗标题用语,和“口占”相似,意即随口吟成,不加修饰的意思。

(3)河桥:指横跨秦淮河的镇淮桥,在南京城南门外古朱雀桥所在地。

(4)放衙非复通侯第:此句作者自注:“中山赐宅改作公署。”中山是指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在南京有御赐的大宅,以后一直为世袭魏国公的徐家后裔所有,到明亡后才被没收为兵备道衙门。放衙:指官吏从衙署里散值退出,此指衙门。通侯:爵位名,此指徐达后裔。第:住宅。

(5)废圃:荒废的园圃。

(6)博士斋:指明代南京国子监。

(7)王殿瓦:帝王宫殿的砖瓦。

(8)孝陵柴:孝陵上的柴草。孝陵,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9)无端:无因。引申为无缘无故。

(10)长生苑:指饲养长生鹿的苑圃。古人把不准捕杀的动物都加“长生”之称,如“长生鹿”“长生牛”“长生猪”等等。

创作背景

《秣陵口号》此诗创作于清顺治十年(1653)四月。当时诗人北上路过南京,见这座前朝古都眼前一片荒凉,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荡然无存,由此而兴起家国兴亡的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此诗首联二句,写的不是诗人当时在南京所见的景象,而是对南京往昔景象的回忆。这两句妙在诗人运用精巧的构思,借助丰富的想象,跃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先写往日南京之繁华,纵横交错的十字街,车如流水马如龙,秦淮河两岸楼馆林立,笙歌不绝,灯火辉煌。这就是诗人梦魂萦绕的明朝南京城。而在此时,诗人看到往昔京都的繁盛已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于是在诗的颔联笔锋一转,再极力描写今日南京之冷落萧条。中山王府第改为公署,而国子监的变化令诗人感触更大。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诗人曾任国子监司业,他回忆当年的盛况:背面苍崖面水,中间是居住的住宅。世界各处罗生聚集在这里,国子监内登报文人的文章。松柏树都围了许多圈,钟箢发出锵锵的声音。如今却变成荒园废圃,不禁令人心酸。诗的前四句写的是南京的整体印象,后四句则着重描写帝王宫殿及明孝陵的荒废,以抒发朝市沧桑之感。颈联和尾联都涉及到南京的明孝陵。孝陵原是明朝皇家重地,大明朝廷曾派专人守护,严禁樵牧,孝陵中还饲养长生鹿几千头,颈上挂有银牌,作为标志,不准捕杀,如有盗宰者以死罪论处。而现在,这一切禁令都化作过眼烟云。诗人紧紧抓住能够反映江山易主的典型事物以抒写情怀,把长期以来在胸中激荡着的沧桑之感倾泻在诗中,读之令人叹息不已。

《秣陵口号》这首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语言委婉含蓄,凝练深沉,且作激楚之言、兴亡之慨,颇具特色。

作者简介

吴伟业

吴伟业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明亡后隐居不出,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诗词文曲均有较深造诣,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有《梅村家藏稿》。

参考资料

  • [1]黄永年、马雪芹译注.吴伟业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6-97
  • [2]宫晓卫、朋星选注.中国历代诗歌精选·明清诗词卷.济南:济南出版社,199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