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手剔银灯惊炷短
手剔银灯惊炷短,拥髻无言,脉脉生清怨。此恨今宵争得浅,思量旧日恩情遍。
月影移帘风过院,待到归来,传尽中宫箭。故拥绣衾遮素面,赚他醉里频频唤。
作品简介
《蝶恋花·手剔银灯惊炷短》是清末民初词人王国维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闺怨词。上半片通过近物的描写,突出了长夜人寂寞。下半片通过场景和心理状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主人翁由思生怨的变化。作者王国维按照传统闺怨词的写法,思与怨的结合,细腻的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单就词而言,它还是一首传统的“花间”词,并无特别的深意。
译文注释
译文
手剔银灯(2)惊炷(3)短,拥髻(4)无言,脉脉(5)生清怨。此恨今宵争得(6)浅,思量(7)旧日恩情遍。
用手剔亮灯盏的时候,才发现灯芯已经烧的很短了。抱着头无法言语,心中的情怨幽然而生。对你的怨恨为什么只有一点点,想起往日的恩情却是一遍遍的。
月影移帘风过院,待到归来,传尽中宫箭。故拥绣衾遮素面,赚(9)他醉里频频唤。
月光照在帘上,风吹过院落。等到人归来时,宫庭中报时声早就传完了。故意用锦被盖住头,就是想让他在醉中一次又一次的叫我的名字。
注释
(1)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2)银灯:银白色的灯盏。
(3)炷:灯心。
(4)拥髻:捧持发髻。
(5)脉脉:含情不语。
(6)争得:怎得。
(7)思量:想念。
(8)传箭:报时。
(9)赚:哄骗。
创作背景
《蝶恋花·手剔银灯惊炷短》这首词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时光绪皇帝与中宫的感情始终不好,王国维在这个背景写了这首闺怨词。但也有人提出这只是要写一首以对女子心理细腻描写取胜“花间”风格的艳词而已。
文学赏析
“手剔银灯惊炷短”,七个字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惊炷短”,是突然发现灯心已经烧得很短了。灯心由长变短有一个时间的过程,所以,这个“惊”其实是因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而惊。但“手剔银灯”是说这个女子亲手在剔灯心,既然亲手在剔,就应该注意到灯心从长变短过程,又何必“惊”。所以,这个“惊”字里边实际包含了突然之间的一种信心的动摇。那男子本来早就该回来了,但却一直没有回来。灯心已经剔了好几遍,每剔一遍,室内从暗到明,然后又渐渐从明到暗,里边暗示有一种内心情绪的起伏波动。而她在“惊炷短”的时候,是突然从灯炷之短想到了时间之久,从而对那男子是否还会回来已经开始有所怀疑了。说这女子是在独自等待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接下来的“拥髻无言”出自伶玄的《尺燕外传》,伶玄有一个妾叫樊通德,其人美而知书,她给伶玄讲述这些故事时自己也很感伤,常常“顾视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后来苏轼也有“遥知通德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
“此恨今宵争得浅”,就是由思而生怨。但儒家正道是“怨而不怒”,王国维的思想倾向属于儒家,所以他接下来说“思量旧日深恩遍。”女子在孤寂哀怨中心里尽量不去想那男子现在对她的负心,而是想那男子过去对她所有的恩情。一个定语“深”字和一个补语的“遍”字,使得女子的这一份用心显得更为温柔也更加痴情。
“月影移帘风过院,待到归来,传尽中宫箭”是写那男子之迟迟归来。“何曾惯”与上片的“旧日深恩”暗中呼应,既有对旧日的“思”,也有对今日的“怨”。那男子终于归来了,但归来时已是酩酊大醉,所以这女子才以被蒙头假装睡着,骗那男子一遍又一遍地喊她,以此作为对长夜之等待的补偿。只有最后两句才是写男子归来之后的事情。当然,这样写虽然把情节交待得比较清楚,但显得有些落实,这是它的缺点。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陈鸿祥.王国维年谱.齐鲁出版社.1991.201
- [2]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华书局.2002.3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