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

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教雨随车。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

展洙泗千年画图,纳潇湘一道冰壶。报政何如?风动三湘,霜满重湖。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是元代散曲家刘时中创作的一首散曲。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散曲,散曲中作者借遇雷雨壮行色,并以此为契机,表达自己对朋友为廉明公正的期盼和鼓舞,从中也寄予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艺术手法上通过用典和想象,以实写虚,借平凡的雷雨表达离别的情思。全曲新颖独特,意味深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2)教雨随车(3)。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

赤日炎炎酷热的天气,黄尘滚滚漫长的道路。像大海中化雨的神龙,等待着在雷声中振作政教化雨,伴随你的车笃遍布。世外炎热的空气,人间火燎的烦恼,都被它彻底清除。

洙泗(4)千年画图(5)纳潇湘一道冰壶(6)报政(7)何如?风动三湘(8)霜满重湖(9)

重整洙泗歌弦,再现千年教化画图。如潇湘流水般的清明,如冰心洁莹在玉壶。预报你的政绩如何?教化成风,遍及三湘,高洁如霜,称颂重湖。

注释

(1)折桂令:曲牌名,又名《广寒秋》,句式为七五五五四四七七四四,七八句韵。

(2)雷奋天池:原意是大海里的龙得到雷雨而灵怪莫测,变化无穷。这里借喻友人赴任定能大显身手。

(3)教雨随车:意思是说,政教像化雨一样,随朋友的车驾而及于湖南,为民驱炎除尘。儒家的政治重教化。

(4)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孔子曾在这里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来借代孔子的学说和思想。这句是鼓励王叔能到任所去实施孔子的礼治。

(5)千年画图:千年前美好的风气。

(6)纳潇湘一道冰壶:比喻在湖南形成清正廉洁的好风气。潇湘:是湖南境内两水名,合流后称湘江。冰壶:比喻为官清廉,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透明。

(7)报政:预报政绩。报:陈报,报告上级。

(8)风动三湘:教化如风遍及三湘。三湘:泛指湖南。

(9)霜满重湖:谓高渍的操守为湖南人民所歌颂。重湖:也是泛指湖南。

创作背景

《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此曲具体创作时间未知。作者的好友王叔能被任为湖南联访使,作者送别之际,突然雷电齐作,倾盆大雨不期而至,作者于是有感而作。

文学赏析

首句“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教雨随车”。十分具有气势,一落笔便振聋发聩。在作者笔下,顷刻之间作兴起来的雷雨被写成了特意为朋友践行而来,可谓情致盎然。不过,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雷雨本身上,而是灵活地化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殷切期望。

第二句“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仍然是虚实兼备之语,既写滂沱大雨涤荡暑气,给世间带来凉爽;也写如雨水一般的教化美政能偶消弭世间尔虞我诈的斗争,洗净种种由于追名逐利而带来的风尘肮脏。

第三句“展洙泗千年画图,纳潇湘一道冰壶”。所谓的“洙泗千年画图”也即儒家的礼仪教化千百年来化育天下的历史。这是作者在朋友临行时的嘱托:一是要其谨遵孔子的教诲,化育百姓,发扬光大儒家的政教;二是要其保持廉洁刚正的作风,不为利禄所诱,联系到朋友此次上任担任的“廉使”职务,更可使人感受到作者叮嘱的语重心长。

第四五句“报政何如?风动三湘,霜满重湖”。这是作者想象的朋友到任后的情况。“风”,暗指教化风尚,“霜”则用来比喻高洁的操守,“三湘”“重湖”则说明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满怀希望地想象着,湘南在朋友的治理之下,风化大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达到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境界。

《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这首离别赠答之作,摒弃了传统意义上写别情不舍、难分难别的套路,丝毫不见“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之类的俗语,而是运用典故和想象,巧妙地将眼前的景物化作对朋友从政的嘱托,境界阔大,气氛明朗,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刘时中

刘时中

元代诗人

刘时中(生卒年不详),洪都(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散曲家。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官学士。工作曲,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首。

参考资料

  • [1]周尊宇编. 元曲精华[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03.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