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溪至水心崖记
晓起揭篷窗,山翠扑人面。不可忍,遽趣船行。逾水溪十余里,至沙萝村。四面峰峦如花蕊,纤苞浓朵,横见侧出,二十里内,秀蒨阁眉,殆不可状。夫山远而缓,则乏神;逼而削,则乏态。余始望不及此,遂使官奴息誉于山阴,梦得悼言于九子也。
又十余里至倒水岩。岩削立数十仞,正侧面皆霞壁。有窦八九,下临绝壑。一窦悬若黄肠者五,见极了了。问山中人,云有好事者,乘涨倚舰,令健夫引絙而上,至则见有遗蜕,沉香为棺。其言不可尽据,然石无寸肤,虽猿猱不能攀,不知当时何从置此。
又半里至渔仙寺。寺有伏波避暑石室,是征壶头时所凿,余窦历历如僚幕。寺幽绝,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江光岫色,透露窗扉。一老僧方牧豕,见客不肃。问几何众,曰单丁无徒侣。相与咨嗟而去。
又数里至穿石。石三面临江,锋棱怒立,突出诸峰上,根锐而却,末垂水如照影,又若壮士之将涉。石腹南北穿,如天阙门,高广略倍。山水如在镜面,缭青萦白,千里一规,真花源中一尤物也。一客忽咳,有若瓮鸣。余因命童子度吴曲。客曰:“止止!否则裂石。”顷之,果有若沙砾堕者。
乃就船,又十余里,至新湘溪。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水至此亦敛怒,波澄黛蓄,递相亲媚,似与游人娱。大约山势回合,类新安江,而淡冶相得,略如西子湖。
如是十余里,山色稍狞,水亦渐汹涌,为仙掌崖。又数里,山舒而畦见,水落而滩见;为仙人溪。既迫夜,舟人畏滩声不敢行,遂泊于滩之渴石上。滩皆石底,平滑如一方雪,因命小童烹茶石上。
次日舟发,见水心崖如在船头,相距才里许。榜人踊跃,顷刻泊崖下。崖南逼江岸,渔网溪横啮其趾,遂得跃波而出。两峰骨立无寸肤,生动如欲去。或锐如规,或方如削,或欹侧如坠云,或为芙蓉冠,或如两道士偶语,意态横出。其方者独当溪流之奥,遒古之极。对面诸小峰,亦有佳色,为之佐妍,四匝皆龙湫,深绿畏人。崖顶有小道房,路甚仄,行者股栗,数息乃得上。既登舟,不忍别,乃绕崖三匝而去。
石公曰:“游仙源者,当以渌萝为门户,以花源为轩庭,以穿石为堂奥,以沙萝及新湘诸山水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后户云。”大抵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亦无以发其丽,如文中之有波澜,诗中之有警策也。君超又为余言灵崖及诸山之幽奇甚多,要余再来。余唯唯,他日买山,当以此中为第一义也。
作品简介
《由水溪至水心崖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由水溪出发,花两天时间游了沙萝村、倒水岩、渔仙寺、穿石山、新湘溪、仙掌崖、仙人溪、水心崖凡八处名胜。文中第一段(一、二两节)写在沙萝村和倒水岩所见之山景,并表述了对其地古迹的看法;第二段(三、四两节)记游渔仙寺和穿石山;第三段(五、六两节)写新湘溪舟行所经之仙掌崖与仙人溪;第四段(七节)记第二天游程,着重描绘多姿多样的水心崖;第五段(八节)说明游历仙源应从之次第。此文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字里行间流露出搜奇选胜的意趣,全无尘俗之气,而性灵独抒,情景相融,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彩篇章。
译文注释
译文
晓起揭篷窗,山翠扑人面(3)。不可忍,遽趣船行(4)。逾水溪(1)十余里,至沙萝村(5)。四面峰峦如花蕊,纤苞浓朵(6),横见侧出(7),二十里内,秀蒨阁眉(8),殆不可状(9)。夫山远而缓(10),则乏神;逼而削(11),则乏态。余始望不及此,遂使官奴(12)息誉于山阴,梦得(13)悼言于九子(14)也。
早晨起来打开船窗,山峦的翠色扑面而来,使人急不可待,就催促急速行船。过了水溪十多里,到了沙萝村,这里四周的峰峦像花一样,纤秀的花苞,艳丽的花朵,横现侧出,二十里内,秀美的景色展现在眼前,几乎无法描绘。一般说来,山峦遥远而且山势平缓,就缺少神韵;逼近而且山势陡艄,就缺少恣态。我当初想不到景色竟这般美丽,可以使王献之对山阴的赞美停止,让刘禹锡为盛赞九华山而伤感。
又十余里至倒水岩(15)。岩削立数十仞,正侧面皆霞壁。有窦八九,下临绝壑。一窦悬若黄肠(16)者五,见极了了。问山中人,云有好事者,乘涨倚舰,令健夫引絙(17)而上,至则见有遗蜕(18),沉香为棺。其言不可尽据,然石无寸肤,虽猿猱不能攀,不知当时何从置此(19)。
又走了十多里到了倒水岩。山岩峭立几十仞,正面和侧面都是色彩斑烂的岩壁,岩壁间有八、九个岩洞,下面紧靠着深谷。其中一个岩调里,悬挂着五具好像黄心柏木的棺材,可以看得很清楚。我问山里人,他回答说,有好事的人,乘着水涨的时候,凭靠大船,让精壮的汉子攀着绳索缃上爬,到了洞里就看见有遗骸,用沉香木作棺材。这些话不能全信。但是石壁上没有任何草木,就算是猿猴也不可能爬上去,不知当时是从什么地方把棺材放在洞中的。
又半里至渔仙寺(20)。寺有伏波(21)避暑石室,是征壶头(22)时所凿,余窦历历如僚幕(23)。寺幽绝,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江光岫色(24),透露窗扉。一老僧方牧豕,见客不肃(25)。问几何众,曰单丁(26)无徒侣。相与咨嗟(27)而去。
船又行了半里,到了渔仙寺,寺内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避暑石室,是马援征伐壶头时开凿而成的。其余的岩洞也清晰可见,像是石室的部属和幕僚。寺院很幽静,左边有一座小山拔地而起,像盆景一般,尖削秀美可供赏玩。山光水色,辉映在寺院门窗之间。有个老和尚正在摆棋局,看见客人也不迎候。问他寺中共有几人,回答说:“孤单一人无僧徒相伴。”我们相互叹息着离去了。
又数里至穿石(28)。石三面临江,锋棱怒立(29),突出诸峰上,根锐而却(30),末垂水如照影(31),又若壮士之将涉(32)。石腹南北穿,如天阙(33)门,高广略倍(34)。山水如在镜面,缭青萦白(35),千里一规(36),真花源中一尤物(37)也。一客忽咳,有若瓮(38)鸣。余因命童子度吴曲(39)。客曰:“止止!否则裂石(40)。”顷之,果有若沙砾堕者。
又走了几里路到穿石。石岩三面临江,棱角尖利地突出在群峰之上,石根尖细而向后弯,末端垂在水中像照着镜子,又像壮士将要涉水而过。石岩中间南北通透,好像宫殿的大门,大约高是宽的一倍,山水像映在镜面之上,青山与白水互相缭绕,千里景色一样美丽,真是桃花源的奇妙景观呵。有一位游客忽然咳了一声,声音像瓦瓮鸣响。我于是命小仆人唱吴曲,游客说: “停!停!不然岩石要裂开了!”一会儿,果然像有沙砾掉了下来。
乃就船,又十余里,至新湘溪(41)。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42),无刻露态。水至此亦敛怒(43),波澄黛蓄(44),递相亲媚(45),似与游人娱。大约山势回合,类新安江,而淡冶相得(46),略如西子湖。
于是上了船,又行了十多里,来到新湘溪。群山夹着溪水,似乎不愿让溪水流去,山的形貌闲逸雅致,完全没有刻板突露的姿态。溪水流到这里也平和了,水波澄清成深碧色,波纹相互亲昵嬉戏,好像同游人相乐。那盘旋的山势,大约像新安江;而淡雅浓艳恰如其分,又约略像西湖。
如是十余里,山色稍狞,水亦渐汹涌,为仙掌崖(47)。又数里,山舒而畦见(48),水落而滩见(48);为仙人溪(49)。既迫夜,舟人畏滩声不敢行,遂泊于滩之渴石(50)上。滩皆石底,平滑如一方雪,因命小童烹茶石上。
这样的景色过了十多里,山色又渐显粗犷,水流也渐见汹涌,这就是仙掌崖了。又行了几里,山势平缓而且出现一片田畦,水变浅而且有河滩显露,这就是仙人溪。这时已近夜晚,船夫惧怕滩流湍急的声音,不敢再行船,就把船停靠在河滩的巨石上。河滩全是石头作底,平坦光滑得像一片雪,于是我就叫小僮在石上煮茶。
次日舟发,见水心崖如在船头,相距才里许。榜人(51)踊跃,顷刻泊崖下。崖南逼江岸,渔网溪横啮其趾(52),遂得跃波而出。两峰骨立无寸肤,生动如欲去。或锐如规(53),或方如削(54),或欹侧如坠云(55),或为芙蓉冠,或如两道士偶语(56),意态横出(57)。其方者独当溪流之奥,遒古之极(58)。对面诸小峰,亦有佳色,为之佐妍(59),四匝(60)皆龙湫(61),深绿畏人(62)。崖顶有小道房,路甚仄(63),行者股栗(64),数息乃得上。既登舟,不忍别,乃绕崖三匝而去。
第二天早晨开船,遥望水心崖就像在船头边上,相距才一里多路。船工十分卖力,一会儿就把船停在崖下了。崖南靠近江岸,渔网溪横在旁边冲蚀了崖脚,于是水心崖就在绿波中跳跃而出。两座石峰耸立水中,没有任何草木,姿态生动得像要飞了去,有的尖圆像是用圆规划成,有的方正像是用刀削过,有的倾斜像下坠的云朵,有的像荚蓉冠,有的像两个道士相对交谈,意态横生。那个方形的石峰独立在溪流幽僻处,道劲古朴极了。对面的那些小山,也各有美色,为水心崖增添了美艳。崖的四周围绕着瀑布冲成的深潭,潭水深绿得吓人。崖顶有一间小道房,山路很窄,行人走在上面两腿发抖,停歇多次才能上到崖顶。我们上了船,却不舍得离去,于是绕山崖转了三周才离开这儿。
石公曰:“游仙源(65)者,当以渌萝为门户,以花源为轩庭(66),以穿石为堂奥(67),以沙萝及新湘诸山水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后户云。”大抵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68),亦无以发其丽(69),如文中之有波澜(70),诗中之有警策(71)也。君超(72)又为余言灵崖及诸山之幽奇甚多,要(73)余再来。余唯唯(74),他日买山(75),当以此中为第一义也(76)。
石公认为:“游桃源的人,应该把绿萝山当作门户,把花源洞当作庭院,把穿石当作厅堂,把沙萝村和新湘溪那些山水当作亭榭,而水心崖就是桃源的后门。大概众山的秀丽典雅,要没有穿石、水心崖的奇异峭拔,也不能显示出它们的美,就像文章要有波澜起伏,诗中要有警句妙语一样。”君超又对我说,灵岩和周围的山峦,清幽奇特之处很多,邀请我再来游赏,我答应了。有朝一日买山建屋,我一定要把桃源看作最适宜的地方。
注释
(1)水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附近。距离桃花洞二里许。
(2)水心崖:俗称水心寨,亦名夷望山,位于沅江与夷望溪交汇处,桃源县之西南。
(3)山翠扑人面:翠绿的山色直向人面冲来。
(4)遽趣船行:就催促舟子开船。遽,便、就。趣,催促。
(5)沙萝村: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剪市镇沙萝山下。
(6)纤苞浓朵:柔细的花苞、浓密的花朵。
(7)横见侧出:左右边旁横斜地耸出。
(8)秀蒨阁眉:秀丽鲜艳的姿态引人目不转睛地朝它注视。蒨,鲜明。阁,停止,阁眉,眉毛一动也不动,即视力专注之意。
(9)殆不可状:几乎无法形容。
(10)缓:宽。
(11)逼而削:逼近地显出尖峭的样子。逼,靠近。
(12)官奴: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
(13)梦得:刘禹锡,中唐文学家。字梦得。
(14)九子:九华山的旧名。山有九峰,唐诗人李白嫌“九子”名俗,乃易为九华。
(15)倒水岩: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
(16)黄肠:西汉时埋葬亡人的器物。
(17)絙:粗大的绳索。
(18)遗蜕:尸体。
(19)何从置此:从什么地方投放到这儿的。何从,宾语提前,宾语“何”提到介词“从”之前,顺序应为“从何”。
(20)渔仙寺: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位于沅水风光带钦山东南。
(21)伏波:汉代将军名号。伏波之意是说舟行江海能制服浪涛,使海不扬波。汉武帝曾命路博德以伏波将军名号带兵出征南越。东汉马援亦有此封号。此处伏波系指马援。
(22)壶头:山名。位湖南沅陵县东北沅水沿岸,与桃源县接壤。其山头颇类东海之方壶山,故有壶头之称。马援停军处之遗迹留于山下水畔。
(23)僚幕:僚属即下级官员的帐幕。
(24)江光岫色:沅江的波光、峰峦的秀色。
(25)见客不肃:见游客来临,也不知恭敬。肃,恭敬。
(26)单丁:单独的成年男子。佛教上称没有收过徒弟的老年僧人为单丁。
(27)咨嗟:悲伤叹息。
(28)穿石:桃源县西南之山峰。即古松梁山。景名“穿石缭青”。离钦山约十里,为东汉马援征蛮途中渡军之处。
(29)锋棱怒立:山峰像尖角般地高高耸起。
(30)根锐而却:山底部呈尖锐形地朝后退让。
(31)末垂水如照影:山根末端低俯在水面上,好像在照自己的影子。
(32)将涉:将要步水而渡。
(33)天阙:天子宫阚;帝王宫殿。
(34)高广略倍:高兴宽略近一倍。
(35)缭青萦白:萦绕着一道青、白的光彩。
(36)千里一规:在辽阔的天地内构成了圆弧的形状。规,圆弧形。
(37)尤物:特异的物体,指稀世之珍。
(38)瓮:一种陶制的容器,可用来汲水,也可用来盛酒浆。
(39)度吴曲:唱起苏州一带的歌曲,可能指昆曲。
(40)裂石:山石迸裂。裂石这种现象,物理学上称共振或共鸣。振动体由于周期变化的外力作用,其频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这样振幅便会急剧增大。
(41)新湘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另名清湘溪。位于桃源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马石与兴隆街之间,泛指新湘溪汇远处上游下游水域。
(42)山容殊闲雅:山的姿态像人也似的很是从容大方。
(43)敛怒:收敛起奔腾汹涌的水势。
(44)波澄黛蓄:澄清的水面含有青黑的颜色。
(45)递相亲媚:一浪一浪的传递过去,相互间似很亲近、喜悦。
(46)淡冶相得:浅淡艳丽的色彩配合得十分适宜。
(47)仙掌崖: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位于新湘溪之西。
(48)见:同“现”。显露。
(49)仙人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另名关溪、千人溪。在水心崖东,源出高桥村,向南流入沅江。
(50)渴石:水干涸后露出水面的石头。渴:水干涸。
(51)榜人:船夫。榜,假借字。正字是舫。
(52)渔网溪横啮其趾:渔网溪水从左右两边来咬住它的山脚,意即水心崖左右皆临水。渔网溪,在湖南桃源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俗讹为怡望溪,义讹为渔网溪。
(53)或锐如规:有些山峰尖锐得像圆规。
(54)或方如削:有些山峰方正得像刀剑鞘。削,通“鞘”。
(55)或欹侧如坠云:有些山峰倚倒一边像是从天上降落下的云层。
(56)偶语:同“耦语”。两个人私下交谈。
(57)意态横出:神情态势横逸而出。
(58)遒古之极:强劲古老到极点。之:到。
(59)为之佐妍:替它们作陪衬,增加了这些山峰的美色。
(60)四匝:四周围。
(61)龙湫:悬于上而下有深潭的瀑布。
(62)深绿畏人:言水色浓绿异乎寻常,使人惊恐。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畏惧”。此句含迷信成份,宏道疑此瀑布冲成之绿色深水中藏有蛟龙,故言“畏人”也。
(63)仄:倾斜。通“侧”。
(64)股栗:大腿发抖,形容十分恐惧。
(65)仙源:即桃花源。
(66)轩庭:有窗的长廊和小屋前的庭院。
(67)奥:房屋的西南角。
(68)奇峭:奇艳和峭拔。
(69)亦无以发其丽:也不能将诸山的佳丽呈现出来。发,显现。
(70)波澜:浪涛。波浪一高一低,比方写文章也像它一样壮阔、一样起伏不定。
(71)警策:修辞格之一。指诗文中精炼扼要能引人注意、振动全篇的含义深长的句子。
(72)君超:龙襄,字君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袁氏兄弟交好。
(73)要:同“邀”。
(74)唯唯:谦逊应答之言。
(75)买山:退隐山林。
(76)当以此中为第一义也:应该把这当中的山峰作为头等重要的最为相宜的去处。义,事情做到适宜之处。
创作背景
袁宏道曾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秋天由公安出发,专程乘船游览了湖南常德、桃源等地,写有游记四篇,《由水溪至水心崖记》此文是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
作者由水溪出发,花两天时间游了沙萝村、倒水岩、渔仙寺、穿石山、新湘溪、仙掌崖、仙人溪、水心崖凡八处名胜。
文中第一段(一、二两节),作者写他在沙萝村和倒水岩所见之山景,并表述了他对其地古迹的看法。沙萝村“四面峰峦如花蕊,纤苞浓朵,横见侧出”,绵亘二十里。山形为“纤苞浓朵”的“花蕊”,这一比方不觉得作者在游山,好像置身于鲜花丛中,观赏那“秀蒨”的“花”容。这喻意是新奇的、富于诱力的。“夫山远而缓,则乏神;逼而削,则乏态。”这更是作者游山的经验谈,更是他游历多处山岭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沙萝村四周的山峰既不“远而缓”,也不“逼而削”,既丰于“神”,也饶于“态”,所以他要视之如“纤苞浓朵”的“花蕊”,要为之“阁眉”久望。如此神态丰饶的山岭实为作者始料所未及,因此,他又用王献之“息誉于山阴”、刘禹锡“悼言于九子“两典来褒扬沙萝村“四面峰峦”之美,那自是意料中事了。
倒水岩是“削立数十仞”的“无寸肤”之“石”,宏道在此看到了“下临绝壑”的“窦八九”,其中“一窦悬若黄肠者五”,这种现象,他处稀有。山中人的解释,他以为“不可尽据”,聊志之以存疑。这可说是他考查古迹时的一种求实精神的体现。
第二段(三、四两节)记游渔仙寺和穿石山。渔仙寺中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征壶头时所凿”的“避暑石室”。 作者写寺景,说它“幽绝,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拔地小峰恍似盆间山石,又“尖”又“秀”,很可供游人观玩。“江光岫色,透露窗扉间”。寺内窗户,在这里招来了空间美感。宗白华先生说:“窗子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他进而说:“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美学散步》第55页《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江面波光,山峦秀色,透过窗扉,带给人的恰正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作者的这笔描绘,也正好把“新的境界”和“美的感受”传达给了人们。故笔墨虽少而境界反新、感受愈美。写牧豕老僧,反映其处境之惨,毫端颇寄同情。作者于匆忙间着此数语,是要让静中生动,为山行作点缀,绝非冗辞。
穿石山下有大窦,直穿东西,春末夏初,江水涨溢,直接经石穴穿过。为显现此特征,作者精勤用力,所用五譬,皆酷肖其形。他写“锐而却”的临水的山根之末,比之“如照影”、“若壮士之将涉”;写“南北穿”的“石腹”、比之“如天阙门”、“如在镜面,缭青萦白,千里一规”;写“一客忽欺”,比之“若瓮鸣”,山峰的形貌,山水的色泽,岗峦的回声,通过多种比喻,在人的视觉、听觉上留下了难忘的印痕。作者咏《穿石》诗有云:“石底望溪山,山山如镜里……溪与奇相值,幽艳忽无比……一处幻玲珑,千崖灿花蕊……”,读此可见穿石之秀丽及作者之倾心。
第三段(五、六两节)写新湘溪舟行所经之仙掌崖与仙人溪。新湘溪沿岸又是另一番风光。“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合写山水,着一“欲”字,仿佛水也有了意志,不愿离开“众山”。“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水至此,亦歙怒,波澄黛蓄,递相亲媚,似与游人娱”,分写山水,“闲雅”的“山容”任人观览,而水似也通人意,和游人在一道戏耍。山川特色描画至此,已颇细致,作者犹恐人难以领会,乃更取新安江以表其山势之回合,西子湖以明其淡冶之相得,让人们从类比中识其大体、从合二而一中知其大势。
这段的四个比喻带有拟人意味。写仙掌崖山水仅两句:“山色稍狞,水亦渐汹涌”,写仙人溪山水亦只两句:“山舒而畦见,水落而滩见”,两处山水,一为山“狞”,一为山“舒”;一为“水汹涌”,一为“水落”,其状互异,跟新湘溪之山水不同。新湘溪之山水,着眼于其静,此处则着眼于其动。一动一静,都由作者用不同笔墨恰当地分写出它们的不同形象。
第四段(七节)记第二天游程,着重描绘多姿多样的水心崖。为了勾勒水心崖“横出”的“意态”,作者连用六喻:“两峰骨立无寸肤,生动如欲去,或锐如规,或方如削,或欹削如坠云,或为芙蓉冠,或如两道士偶语”,由于比方确切,虽未游其地者,在读了本文,综合了六种喻辞后也能获得一水心崖的完整的山容。两峰写罢,作者又点明“方者”如何,“对面诸小峰”怎样,四周“龙湫”于人有何影响。写龙渊,笔法同上段的“舟人畏滩声不敢行”相近,前者以声畏人,后者以色畏人,全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威胁。“既登舟,不忍别,乃绕崖三匝而去。”陈继儒评曰:此句“结得妙。”妙就妙在作者获得了美的满足,他已不想离此佳山水而他往。水心崖之美,可由此不难想见。
第五段(八节)说明游历仙源应从之次第。游仙源者应从何处入,从何处看,从何处出,作者先后指出其孰为“门户”、孰为“轩庭”、孰为“堂奥”、孰为“亭榭”、孰为“后户”,线路分明,具有导游性质。其中突出“穿石、水心”两崖,典型结合一般,内容尤为全面。作者复以文中之“波澜”,诗中之“警策”相比,更觉风流高格,超人一等。陈继儒又评曰:“悟及诗文,此游不枉。”昔太史公因历览名山大川而为文益奇,宏道斯游亦能自诗文悟彻,同于史迁所历,也可算不枉此番的仙源之旅。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任巧珍译注.三袁诗文选译.四川.巴蜀书社.1994.107
- [2]施蛰存编.晚明二十家小品 全1册:光明书局,1935.04:第116页
- [3]冯君豪著.袁宏道游记笺评.香港.香港绛树出版社.2014.340-349
- [4]张志江编著.中国古代游记名篇选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35
- [5]陈伉.国学经典精神家园丛书 明清诗词三百首:远方出版社,2019.04:第70页
- [6]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 辽金元·明卷 珍藏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