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道中晚望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东阿道中晚望》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高远望,面对夕阳古道,荒草野冢时的所感所思。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兼以联想,刻画出一个寂寞、寒荒、阴森的景象。这首诗表现出诗人虽有自卑,但至死也不甘雌伏的斗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东风吹(1)红亭树(2),独上高原愁日暮。

东风吹裂了红亭旁的树木,我走上高远充满惆怅地眺望远处日薄西山。

可怜(3)骊马(4)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只可惜当年骊马疾蹄下的尘土,都化作游人眼中的迷障。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远处的青山渐渐地凸显,那耀眼的太阳却见低垂,只听见荒园里冻雀的声声凄厉惨叫。

三归台(5)畔古碑没,项羽坟头(6)石马(7)嘶。

三归台边的古碑已经被时光湮没,只有项羽坟头的那一匹石马振古长嘶。

注释

(1)绽:裂开。

(2)红亭树:红色亭子旁的树。

(3)可怜:可惜。

(4)骊马:纯黑色的马,一般为贵族所骑。

(5)三归台:古建筑物,相传是春秋时齐国上卿管仲所筑。

(6)项羽坟头:《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葬于谷城。谷城为古邑名,在东阿县境内。

(7)石马:坟前的石雕马。

创作背景

《东阿道中晚望》这首诗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虚龄二十八岁时,从京都至吴县任县令,道经东阿所作。虽然写的是路途景色,实际上却充分反映了当时他的兀僦与孤独。

文学赏析

诗的首联写作者看到的夜景及内心之愁。“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这两句具有象征意义。东风吹得红亭的树上绽开了花朵,这本是一种美丽的景色,但暗夜却已经要来到了。没有人感觉到这繁华中潜伏着的危机,只有他一个人为此而忧愁。为什么,就因为他远远高出于众人之上,他站在山顶。

颔联写诗人对众人的轻蔑。“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在贵人所骑的骊马边讨生活的可怜虫,他们为骊马所扬起的灰尘迷住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而那些骑在骊马上的贵人呢,当然也都处于这位“独上高原”的诗人的脚下。他可怜这些卑贱的人物,他是高踞于他们之上的智者。不过,这同时也是写实,写出了他从高原往下望的感觉。

颈联交代作者在高原上时的时间流逝。“青山渐高日渐低”只是一般性的过渡。“荒园冻雀一声啼”则是点睛之笔。这句不仅极写景色的萧杀、荒凉,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个高出于众人的智者,在现实中却又是如此地遭到冷遇,如此凄凉,不过是荒园的一只冻雀,他的啼声虽然划过了垂暮的天空,引起闻者的战栗,但他的啼声又能传到多远,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这里,诗人从极度的自尊转到了极度的自卑,但在自卑中仍然显现出兀傲不平。

尾联是作者的怀古联想。“三归台畔古碑没”极写荒凉,是“青山渐高日渐低”的引伸,下句进一步写至死不渝的兀傲、永不屈服的精神,是“荒园”句的引伸。石马的嘶鸣固然出于想像,但在这想象中却正显示了诗人至死也不甘雌伏的斗志,不过这同时又是绝望的挣扎,因为这到底只是一种没有现实性的想象。

早在《庄子》或《楚辞》中就已第一次出现了高出于众人的独醒者的形象,但这首诗写出这样的自尊与自卑相混合的感情,反映出这样的绝望挣扎的心情,塑造出荒园冻雀、嘶鸣的坟间石马的尖锐形象,在我国诗歌史上却似尚属初见。因而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开创的性质。

作者简介

袁宏道

袁宏道

明代文人,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公安(今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官吴县知县、顺天教授、考功员外郎等职。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受李贽、徐渭影响颇深,不满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创作以散文小品擅胜,清新流畅,真率自然。其诗浅近通俗,但有肤廓之嫌。有《袁中郎集》。

参考资料

  • [1]李茂肃.三袁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1
  • [2]宋丽静.宋元明清诗选.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156
  • [3]宫晓卫、朋星.中国历代诗歌精读:明清诗词卷.山东.济南出版社.199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