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以“鹦鹉”为名所作的两首诗之一,此诗为五言律诗(另一首为七言律诗)。这首诗看似咏鹦鹉,实则感叹自己的身世,诗中借鹦鹉的遭遇和愿望比拟人事,托物言志。前六句抒发了被囚禁的痛苦心情,后两句表达了打破牢笼、争取自由的愿望。全诗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睹物伤时、积极奋飞的情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1)

成天讲话突然沉默,半夜里栖息忽然又惊醒。

身囚(2)彩翠(3),心苦为分明(4)

身被囚禁,只由于毛色美丽,心情痛苦,仅因为是非分明。

(5)归巢思(6),春多忆侣(7)声。

晚上常涌起回到旧窝的思绪,春天常发出怀念同伴的心声。

谁能(8)笼破,(9)(10)飞鸣(11)

什么人能帮助打破这牢笼,让它能自由地讲话欢快地飞行。

注释

(1)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成天讲话突然沉默,半夜里栖息忽然又惊醒。竟日,整天。中宵,半夜。栖,栖息。

(2)缘:因为,由于。

(3)彩翠:羽毛颜色翠绿。

(4)分明:(心中)是非分明。

(5)起:涌起。

(6)归巢思:回到老巢的念头。

(7)忆侣:思念伴侣。

(8)坼:一作“拆”,裂开,此指拆毁,打碎。

(9)从:同“纵”,放开。《礼记·曲礼上》:“欲不可从。”

(10)快:快活。

(11)飞鸣:飞翔,鸣叫。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由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此时他既为离开贬斥之地江州而高兴,又为远来偏僻之地忠州而遗憾,同时,其弟白行简来看望他。期间作此诗《鹦鹉》。

文学赏析

《鹦鹉》这首诗描写了一只被囚禁的鹦鹉的生活情况和内心活动,表现了诗人自己苦闷的心理和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鹦鹉是会学人语的,诗人写它白天“语还默”,夜晚“栖复惊”,通过日夜的表现揭示它内心的活动,诗人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写它身被“囚”、心受“苦”,身心不自由都是因为它太出众、太聪明;写它“思”归巢,“忆”伙伴,都是为了突出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诗人是在写鹦鹉,也是在写人,在写作者自己,在写世态人情。人因为有才髓而招来祸患,因为事理分明而使自己内心矛盾,痛苦不堪,这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首诗是诗人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露。

诗的最后两句——“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是鹦鹉的愿望,也是作者的愿望。鸟有鸟性,人有人性,在冲破牢笼,追求自由这一点上鸟与人是相通的,对“快飞鸣”的生活是无限向往的。

《鹦鹉》本诗以鸟喻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含义深刻。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姜洪伟注评.《白居易诗词选》:黄山书社,2008.8:第94页
  • [2]仇春霖主编.《古代中国寓言大系(第二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67-268页
  •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七册)(卷四二四-卷四七九)》:中华书局,2013.03:第49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