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刘谐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赞刘谐》是明代文学家李贽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对儒家的祖师爷孔丘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公开反对以孔丘为偶象,对孔丘的徒子徒孙进行辛辣的嘲讽,活画出那些道貌岸然、不学无术的道学家们的腐儒相。文中借刘谐幽默的话,蔑视孔丘,戏弄道学家,驳斥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谬论,并大力称赞刘谐这些话“简而当”“可以破疑网”“百世不能易",鲜明地表述了李贽的反儒精神。文章行文简约,笔调诙谐,但字里行间仍闪烁着李贽与传统观念毫不妥协的战斗锋芒。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有一道学(2),高(3)(4),长袖阔带,纲常(5)之冠,人伦(6)之衣,拾纸墨(7)之一二,窃唇吻(8)之三四,自谓真仲尼(9)之徒焉。时遇刘谐(1)刘谐(1)者,聪明士,见而(10)曰:“是未知我仲尼(9)兄也。”

有一位道学先生,穿着高大的鞋子,衣袖很长,腰带很宽,头戴三纲五常的帽子,身穿人伦的衣裳,从儒家的故纸堆和陈词滥调中窃取一点破烂,自称是孔丘的真正信徒。正好碰到刘谐。刘谐是个聪明的读书人,见到了这位道学先生便讥笑他说:“你这是不了解我的仲尼哥哥呀。”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11)。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这位先生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老天爷如果不生个孔子,世界便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你是什么人,竟敢“仲尼”“仲尼”地叫,还称他为哥哥?”

刘谐曰:“怪得(12)羲皇(13)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14)而行也!”

刘谐说:“怪不得远古的圣人整天都点着灯笼走路啊!”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这位道学先生被驳斥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然而他哪里懂得这句话说得多么精辟透彻啊!

李生(15)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16),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生听了以后,认为这句话说得好,便说:“这句话,简明而得当,概括性很强而又耐人寻味,可以驱散道学先生们散布的尊孔迷雾,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刘谐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以想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虽然这句话出于一时的玩笑,但是它的精辟透彻就是再过千百年也不能改变。”

注释

(1)刘谐:字宏源,明麻城(今属湖北)人。隆庆进士,曾任知县等职。

(2)道学:宋明理学的别称。这里指崇奉理学的道学家。

(3)屐:木屐,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4)履:鞋。

(5)纲常: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6)人伦:指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纸墨:借指儒家经典。

(8)唇吻:借指儒家的议论。

(9)仲尼:即孔丘,字仲尼。

(10)哂:讥笑。

(1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千年万代就像是处于漫长的黑暗之中。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谓为蜀道馆舍壁间所题。朱熹曾在《朱子语类》卷九三加以引用。

(12)怪得:怪不得。

(13)羲皇:即伏羲氏,古代传说中人类的始祖。

(14)纸烛:蘸酒点火可以照明的纸捻。

(15)李生:作者自称。

(16)有余:有余味。

创作背景

李贽生活的嘉靖,万历年代,属于明王朝的后期,政治上已经腐败至极。反动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行将灭亡的政权,就变本加厉地推行宋朝程朱等人所倡导的唯心主义理学。而所谓理学乃是一种反动、虚伪、残酷的东西,是束缚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李贽写《赞刘谐》这篇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痛击“理学”这种孔孟之道的新变种,揭露理学家们那种虚伪可憎的丑恶面目。

文学赏析

《赞刘谐》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杂文,文笔辛辣,矛头直指被宋、明两代理学家吹捧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宋代的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人把孔孟之道加以改造和发展,提出了“理”(精神)的概念,说什么没有天地以前就有“理”存在。这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在当时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流毒极深。从宋到明,道学家们把孔子捧上了天,借以抬高他们自己的地位。宋代唐庚的《唐子西文录》中记载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朱熹又把它引用到他的《朱子语类》中去,并大事宣扬。

《赞刘谐》此文所刻划的这位道学先生,是一个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从他身上,集中概括了尊孔派腐朽、虚伪和奸诈的本质特征。

作者描绘了这位道学先生的形象:穿着很大的鞋子,下面还套着高高的木屐,舞动着“长袖阔带”,看起来神气十足,道貌岸然,很有点正人君子的味道。他把“三纲五常”顶在头上,表示对孔孟之道的虔诚,把封建“人伦”披在身上,俨然自己就是封建伦理的化身。作者这些入木三分的刻划,是对道学先生的虚伪面目的充分揭露和无情嘲弄。道学先生,是反动统治阶级用反动思想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他们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其本质极为腐朽丑恶。以他们为代表的尊孔派肉麻地吹捧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而作者借刘谐之口,对这种尊孔论调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驳:“难怪啊,在孔子未出世的远古时代,即便是圣人,大白天也是打着灯笼走路。”这是用反语来说明,孔子出世以前社会照样发展,人们照样前进,世界照样有光明,地球照样在转动。同时也揭露了道学家们不学无术、装腔作势,“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本质。这确是对尊儒崇孔思想的有力冲击。李贽在那个时代,不怕群儒们的狺狺狂吠,不怕统治者给他扣上“离经叛道”的罪名而加以杀害,能够写出这样富有战斗性的文章,充分表现出他的反潮流精神。

作者简介

李贽

李贽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

参考资料

  • [1]刘青文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05:451
  • [2]郭丹主编.福建历代名篇选读 下 诗词卷.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04.787
  • [3]《明文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明文观止.北京.学林出版社.2015.11.98
  • [4]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陈蔚松译注.李贽文选译 修订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