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山川写景

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民乡。

第宅参文武,姻㜕半帝王。

珠楼帘结绮,花苑水流香。

礼节传家范,簪缨奕世芳。

飞鞭驰道坦,聚盖艳阳光。

箫鼓迎欢会,桐麻遣唁丧。

勋臣扶景运,风树配天长。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民乡。

阳光在高耸的山峦上闪耀,与下面的秀美的乡土相互辉映,一片恬静和谐的氛围。

第宅参文武,姻㜕半帝王。

身份显赫、有着堪比朝中文武百官的豪宅,与皇室甚至帝王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彰显自己是权贵之家。

珠楼帘结绮,花苑水流香。

生活场景超凡脱俗,“珠楼”、“花苑”和“水流香”,建筑与自然景观非常奢华与美丽。

礼节传家范,簪缨奕世芳。

家族对礼仪的重视,家族成员所获得的荣誉和美德,这些都被记录下来,成为家族美好的历史。

飞鞭驰道坦,聚盖艳阳光。

快速奔驰的马车,道路宽阔平坦,阳光灿烂。

箫鼓迎欢会,桐麻遣唁丧。

人们用箫鼓演奏,一派欢乐的氛围,在这样的聚会中,通过美妙的音乐歌舞和桐麻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吊唁与追忆。

勋臣扶景运,风树配天长。

自己作为勋臣,为维护国家安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种永恒不变的美好愿景。

文学赏析

从这首诗内容上看,本来是陈元光接连丧父、丧母、丧祖母,在不幸连年丧事之时,吊唁先人之作。但是写得非常离谱,显然不是陈元光所作。

一是犯讳。陈元光一生最高原则是尽忠守孝,精忠报国,最忌讳有人提出称帝称王。据陈元光族谱说,他之所以屡迁坟地,就是有人劝其称王号帝,并传言其父墓有帝王气,故以迁坟破谣言。所以不可能在诗中直言“第宅参文武,姻连半帝王”。更不敢自称“勋臣”“风树配天长”。

二是骄奢。“固始秀民乡”、“第宅参文武”、“姻连半帝王”、“珠楼帘结绮”、“花苑水流香”、“簪缨弈世芳”、“飞鞭驰道坦”、“聚盖艳阳光”、“勋臣扶景长”、“风树配天长”,通读全篇,满目之词皆是大肆张扬、炫耀陈元光家世富贵、生活奢靡以及飞扬跋扈之势。与陈元光祖孙三代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与当地百姓和将士同甘共苦、九死一生、开疆拓土的实际情况截然相反。一位有修养的“开漳圣王”可敢如此张扬。

三是背时。此诗根本不像是在悼念死去的亲人,更像是帝王豪富在闲暇无事之时游山玩水之作。在边患未稳、又接连丧失三位至亲的背景和情况下,陈元光当泣血悲痛、忧患满怀,何来如此淡雅之心情和愉悦之兴致去望岳遣怀。

再者,根据此诗创作年代,“固始秀民乡”一句未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严重违反当时政令。在古代,帝王的名字、自己先祖的名字是不能直接称呼或书写的。如遇到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和尊者、贤者、长者的名字相同或同音的情况,就要使用避讳语。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高宗之后的皇帝为了凸显自己的孝顺,“世”“民”两个字也开始避讳单字,从此唐代人不能使用“民”字。

所以,此作完全是后世浅薄之徒为溜须拍马附会之作。其开篇即谓“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民乡”与全诗治丧之记背时背景,根本就不足为信。

作者简介

陈元光

陈元光

唐代诗人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河东道人(一说河南光州人)。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