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古剑》是清代文学家高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前两句写古剑的价值和作用,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后两句写古剑被闲置,在雷雨之夜发出虎啸龙吟之声,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全诗写得雄浑有力,文字一气呵成,有抑塞不平、一吐为快之情,于悲凉中见沉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一条秋水(1)万黄金(2),千载谁明烈士(3)心。

这一柄古剑价值黄金万两,千百年来,谁明白像古剑一样的烈士的情怀和壮志。

夜半虚堂(4)雷雨入,壁间(5)惊起老龙吟(6)

夜里风雨大作,空阔的厅堂里电闪雷鸣,古剑仿佛受到感应,从沉睡中惊醒,发出声声龙吟。

注释

(1)秋水:以水形容宝剑,最早见于出自先秦、由东汉袁康和吴平辑录的《越绝书》,其《外传·记宝剑》记载楚王请风胡子召欧冶子、干将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宝剑,剑铸成后,楚王问三剑特点,风胡子作了介绍,其中对泰阿是这样描述的“欲知泰阿,观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后又常以秋水作形容。唐·白居易《李都尉古剑》:“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这里则直接用“秋水”代称宝剑。

(2)万黄金:万两黄金,言古剑珍贵,价值黄金万两。

(3)烈士:古时泛指有志于创功立业者。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句。即指欲建功立业或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高远的人,为作者自指,作者以剑自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4)虚堂:空阔的厅堂。

(5)壁间:宝剑一般挂于墙上。

(6)老龙吟:指剑自身发出音响。古代有宝剑化为龙的典故,出《晋书·张华传》,“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文中两龙,即龙泉、泰阿两剑的化身,带有神话色彩。老龙,喻古剑。

创作背景

《古剑》此诗为诗人借物咏怀之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高鹗他熟谙经史,工八股文,却屡试不第(中举与中进士已是晚年之事),一度在学馆授徒为业,长期处于怀才不遇之境况。故悲思郁结,但又不失自强自信,便托物言志,于咏剑之际将自己的苦闷与壮心和盘托出。

文学赏析

《古剑》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咏古剑来抒写其自己个人的怀抱志向。咏古剑,诗中却不出“古剑”二字,而是以“秋水”、“老龙”作代称,富有诗情。

前两句写古剑的价值。起句诗人以万两黄金表明古剑的珍贵;但此剑并非徒然供人赏玩的摆设,而是为人建功立业的武器,故诗人又从古剑发挥作用的角度引出次句。在古代,文人学士常多失意,因而认为读书求仕进,还不如驰骋疆场求取功名,刀枪剑戟等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武器。故诗中以“烈士心”说建功立业,实际上是在指明古剑的作用。“谁明”二字则又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透过一层指出了古剑不能为世所用。从这二句可以看出,诗人既是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同时又是以“烈士”隐然自寓,自述壮怀,古剑、烈士、诗人,三者已融为一体。

后两句说古剑的遭遇,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虚堂”的“壁间”是挂剑的地方。当夜半雷鸣闪电、急风骤雨突然闯入厅堂时,不甘寂寞的古剑仿佛受到感应,从沉睡中惊醒,发出声声龙吟。以“龙吟”写剑声,是龙与剑的比喻的延伸,诗人以“龙吟”表示渴求战斗的豪情。诗中写“龙吟”的不一般处,是连着雷雨进行描写,将想象中出现的境界作为实有的情景,绘形绘色,写得相当逼真,这就愈见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立功业的急迫心情。同时,即将投入战斗的有如“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形象,又正好从对面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深深的苦闷。

此诗的风格于悲凉中见沉雄。诗人以力能扛鼎之笔将个人的牢骚不平与千载烈士的苦闷相沟通,作为烈士的心声传出,使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只关乎一人一事,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历史的概括性;迎雷雨而龙吟的描写,更将诗情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一个不愿受命运摆布的奋发有为的形象呼之欲出。在遣词造句上,首句“一条秋水”与“万黄金”自对,以“一”呼出“万”字,次句又接以“千”字,一起笔就以一种夸张的语势先声夺人,动人视听;三、四句又以句意相承的散行文字联翩而下,一气呵成,与抑塞不平、一吐为快的抒情要求正相适应。

作者简介

高鹗

高鹗

清代文学家

高鹗(1738—约1815),字兰墅,一字云士,号红楼外史。直隶北京(今北京市)人,原籍奉天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汉军旗人。累试不第,一度在学馆授徒为业。约五十岁时始中举人,后中进士,授内阁中书、翰林院侍读。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多才多艺,与程伟元一起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有《月小山房遗稿》《兰墅文存》。

参考资料

  • [1]黄瑞云选注,诗苑英华 清诗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第537页
  • [2]何小颜选注,豪放诗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第292页
  • [3]穆杰主编,古诗词鉴赏·秋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8月第1版,第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