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
作品简介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两句一韵,通篇八句凡四转韵,一韵写山;二韵赋水,夸张而不无诙谐之趣,应题目中一个“戏”字;三韵明写山水而隐寄宦途身世之感;四韵结出急盼归乡的题旨。通过舟行长江中作者的心理感受,“不信”、“却疑”、“如梦”等,反映了三峡一带江山景色迥异,壮丽多姿:时而山连峰叠,时而水平岸阔。此诗换韵频繁,语调轻快,有曲尽舒卷开合、轻灵自如之妙。
译文注释
译文
千峰万峰巴峡(1)里,不信(2)人间有平地。
长江三峡千峰万峦绵延数千里,行进其中哪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3)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4)无山。
渚宫遥望水天连成一片,却又怀疑大地本无山峦。
山川(5)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6)都如梦。
山水迎我入蜀今又送我下江东,回首沉思变幻明灭一切都如梦境。
归程万里今(7)三千,几梦即到石湖(8)边。
归程迢迢万里如今行路已三千,几番入梦返至石湖边。
注释
(1)巴峡:原指四川嘉陵江峡,这里借指长江三峡,即瞿峡、巫峡、西陵峡。
(2)不信:那信。
(3)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故址在江陵县。
(4)元:通“原”。
(5)山川:山水。
(6)变灭:变幻而消失了。
(7)今:而今、如今。
(8)石湖:在苏州市西南,界于吴县、吴江之间,西南通太湖,北通横塘,风景优美,是作者别业所在,作者晚年住在这里,因自号石湖居土。
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范成大辞去四川制置使职务,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离成都东下。八月,抵达湖北江陵,刚好这时候词人辛弃疾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邀他同游渚宫,诗人有感于山川、世事、仕途写下《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此诗,借以抒发世事如梦及思归之情。
文学赏析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此诗是一首七言短篇歌行体诗歌,写由江陵长江中流回头西望三峡的情景。每二句一韵,凡四转韵,每韵一意。
第一韵写长江三峡峰峦之多。长江三峡“山之多不知其几千里,不知其几千万峰,山之高且大如是”(范成大《吴船录》),船在万峰中朝漂夕浮,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在此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中,真是“不信人间有平地”。此联是作者出三峡的回思,用跌宕转折之笔,写在横亘千里奇峰陡崖中行舟的感受――峡里山多与山高。
第二韵写由江陵长江中流西望不见峡山。诗人受辛弃疾邀游楚国别宫——渚宫,由渚宫沿江西望,江水汹涌奔流如罗带,碧绿湍急的江水一望无际,水天相接一色,江面辽阔广漠,“却疑平地元无山”,真是过了夷陵(今宜昌西北)“回首西望,则渺然不复一点;惟苍烟落,云平无际,有登高怀远之叹已。”此联是诗人从江陵平坦之地回头遥望,江天一片空旷,略无高处,故作此江长水大“水连天”及“却疑平地元无山”疑辞,表现峡外的平旷景象,真是“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看夷陵。”(清人张问陶《出峡泊宜昌府》)
第三韵写对峡里山、峡外水变换情况的感想,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从桂林经湖南至荆州,然后沿秭归、巴东、巫峡、万州一线入川,而今又从“千峰万峰巴峡里”来到“水连天”的江陵,南北往返,颠沛流离多年,经历了许多山山水水,这山水相迎相送,回想起来,这世事仕途真如转头即灭的梦幻一样。此联是自然山水拟人“送迎”现象触发诗人对世事仕途的感慨,其内涵意味深长。
第四韵写诗人长途艰难、盼速归。山水相迎送,世事如浮云、梦幻,这万里归程才行过三千,在这三千里山川旅程中已做过几回梦,不知到苏州西南的太湖之滨,再经几次梦境才会到达。此联写诗人在经历山川变换、宦海浮沉后,已悟出世事仕途如过眼云烟、如梦幻虚无缥缈的道理,并表露出他思念石湖,急盼归家的心情。
此首七言古诗,转折轻妙如行云流水,内涵深蕴,真是神韵兼备的佳作之一。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朱德才,杨燕译注.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 .四川:巴蜀书社,1994.07:第85页
- [2](宋)范成大著 .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446页
- [3]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397页
- [4](宋)范成大著;高海夫选注.范成大诗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