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难托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君难托》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怨苦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白,刻画出一个多情善良的女子,在被弃后仍然不忘旧情;对比之下,男子的变心就显得更加残忍无情,包含了对那些任意摧残妇女的负心男子的谴责。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槿花朝开暮(1)(2)妾身(3)与花宁(4)异。

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我的命运与花难道有什么差异。

(5)相逢(6)少年,两情未许(7)谁最(8)

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

感君绸缪(9)逐君去(10),成君家计(11)(12)辛苦。

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

人事(13)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14)(15)

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

嫁时罗衣(17)更著(18),如今始(19)君难托(16)

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

君难托(20),妾亦不忘旧时约(21)

你虽然不可信托啊,当初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记!

注释

(1)还:就。

(2)坠:凋落下来。

(3)妾身: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一般在对男子说话时用。宁:岂,难道。

(4)独: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5)昔:过去,从前。

(6)俱:都是。

(7)未许:没有肯定的答案,设有定论。

(8)先:此处指感情更深。

(9)绸缪:缠绕,这里形容感情融洽。

(10)逐君去:跟随你去

(11)家计:家庭生计,生活。

(12)良:实在。

(13)人事:人情。

(14)须臾:片刻。一会儿。

(15)离:抛弃,丢弃。

(16)君难托:很难把什么托付给你,意思是你很靠不住。

(17)罗衣:绢帛做的衣服。

(18)更著:再穿。

(19)悟:醒悟,明白过来。

(20)君难托:很难把什么托付给你,意思是你很靠不住。

(21)旧时约:从前的誓约。

创作背景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宋神宗还在当太子时便对王安石很敬佩,即位不久重用他,全力支持他变法。后来由于变法收到了极大的阻力,神宗渐渐缺乏信心,加之有人屡进谗言,王安石只好自求罢相,退居金陵。

文学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弃妇诗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缠绵悱恻,哀怨幽深。这首诗就是一位遭受遗弃的女子的悲诉,诗中展示出她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对负心汉予以谴责。

全诗是这位弃妇的独白。她先以朝开暮坠的槿花为喻,自己的命运又和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一比喻一开始便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而朝开暮坠,更反映出变化反复之快。接着便展开回忆:起初昔日相逢,都是青春年少,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喜悦;男欢女爱到了极致,真不知谁的情感更为真诚浓烈。“两情未许谁最先”,可以想见其爱之深、之切、之浓。她终于被他的缠绵的情意感动,嫁给了他,为他操持家中生活,备尝辛苦。由此也可想象她的渐渐憔悴、衰老。果然,不久丈夫变心了。表面看来他是因听信谗言而立即休弃了妻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假如这位丈夫真是十分疼爱妻子,区区谗言能使他们分离吗?如此看来,人事翻覆,不是谁能知,而是必然的结果。从“两情未许谁最先”到“谗言入耳须臾离”,前后转变,何等急剧,态度对比,又是何等强烈!活生生的事实使她非常伤心,看着昔日嫁时的罗衣,她感到悔恨,羞于再穿;她终于明白,像这样喜新厌旧、反复无常的人是无法寄托终身的。然而传统的中国女子是多么痴情啊,她即使知道丈夫并不可靠,但她仍念念不忘昔日他们之间的誓约。应当说这位弃妇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她的命运、她的性格,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里,广大不能主宰自己命运妇女的共同特征。读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忠实于爱情,勤劳朴素,却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甘于这种命运的传统妇女的形象。

《君难托》写出了封建时代的妇女爱情生活毫无保障,就像朝开暮谢的槿花那样,随时会遭到摧折,反映了妇女深受迫害和凌辱的同时,对那些负心汉表示了鄙视的态度。全诗从比兴开始,以叙述展开,情意深厚婉曲;同时运用前后对比手法,对照强烈;诗的语言质朴,颇具民歌特色,值得吟味。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