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如楼读书

三年不读南朝史,琐艳浓香久懒熏。

偶有遁逃聊学佛,伤於哀乐遂能文。

忏除绮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

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斜曛。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澹如楼读书》是近代政治家康有为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和颔联写了康有为读书的心得,认为书读的多了,思想和文风都有所变化;颈联和尾联写自己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但未得到而导致的焦虑、郁闷、忧愁、茫然。此诗熔裁古事,娴于用典,呈现出沉郁悲慨的豪情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三年不读南朝史(1)琐艳浓香(2)懒熏(3)

三年未读那南朝的史书了,那浓香艳丽的文章很久懒得习熏。

偶有遁逃聊学佛(4),伤於哀乐遂能文。

偶有遁逃世俗之想,姑且学点佛家哲理,伤感于人间哀乐之情,便颇善于作文。

忏除(7)绮语(8)从居易(9),悔作雕虫似子云(10)

要像白居易晚年那样忏悔删除诗文中浮华的词语,悔作雕虫小技的诗赋,好似扬子云。

忧患百经未闻道(11),空阶细雨送斜(12)

百经忧患,尚未寻求到救国救民之道,空立阶前,面迎细雨,目送斜阳的余晖。

注释

(1)南朝史:指南朝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都是一些短命王朝的史书。

(2)琐艳浓香:指这些史书内容肤浅,文字华而不实。

(3)懒熏:即懒得读史书。熏,指熏香,旧诗中常用“熏香”比喻读史书。

(4)遁逃聊学佛:借佛理求解脱,由儒暂转入佛。这里指逃避世俗思想。聊,姑且。

(5)伤于哀乐:有哀与乐的情绪波动。

(6)逐能文:用文字表述。

(7)忏除:忏悔消除。

(8)绮语:意涉轻狂、语尚艳丽的作品。

(9)从居易:学白居易。白居易晚年自删诗中绮语,且自戒不为。

(10)似子云:像扬雄。扬雄说他自己的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11)闻道:《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如今言真理。

(12)曛:日落时的余光。

创作背景

康有为的叔祖叫康国器,曾官至广西布政使,代理广西巡抚,卸任后归乡修澹如楼,藏书两万册,康有为在此读书多年。光绪五年(1879年),康有为依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写下了《澹如楼读书》该诗。

文学赏析

《澹如楼读书》此诗的首联说,他对读南史不感兴趣,因为这些史书只有一些艳丽的辞藻,内容空泛不实。一个“懒”字,尽显他的厌烦情绪,由此可知康有为不是一个钻在古书堆里当蠹虫的书呆子,他肯于动脑,对所读的书有个人独立评价。

颔联概括介绍了他不仅读儒家经典,还读佛家著作;他不是遁世的佛教徒,学佛只是为了探求真理,所以学佛是“偶有”“聊学”;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读书过程中有了心得,就写成文章,边读、边写、边思考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颈联写通过读书发生的变化:读书多了,不仅眼界开阔了,思想方式和文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学习白居易多关心国计民生,写实实在在的诗文;又要避免像扬雄那样卖弄舞文弄墨的雕虫小技。一个“忏”字和一个“悔”字,表明他思想成熟了,把读书导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尾联,他说自己虽心怀“忧患”又熟读“百经”,但“未闻道”,即还没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这并非自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是说“道无穷”,要不断去追求;二是说“道”不完全在书里,还要到生活实践中去探索、追求。最后一句“空阶细雨送斜曛”所写景色有些凄凉,这是用景色表示还没完全找到思想出路的遗憾。

这首诗是康有为青年时期还没出山时的作品,从他自叙的读书经历看,他读书不唯古、不唯书,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永不满足地去追求真理,后来才能成为领导一场维新运动的领袖。假如他只是一个书虫子,食古而不化,就算把澹如楼的书读得倒背如流,也派不上任何用场。

作者简介

康有为

康有为

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上书皇帝,建议变法。后发起“公车上书”,在京建立强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康氏的诗多感时伤世、抒发郁愤之作,能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世界上的新事物。艺术上不受传统约束,想象奇特,语言瑰丽,形成了自已的风格。有《南海先生诗集》。

参考资料

  • [1]戴逸主编. 康有为诗文选[M]. 成都: 巴蜀书社,2011 ,10.
  • [2]戴逸主编. 康有为诗文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
  • [3]马世一编著. 古诗行旅 元明清卷[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230-231.
  •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20 清诗词观止 (下册)[M]. 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