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昌平城望居庸关

城堞逶迤万柳红,西山岧嵽霁明虹。

云垂大野鹰盘势,地展平原骏走风。

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军都吊鬼雄7。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是清代政治家、诗人康有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点题,从居庸关周围景物落笔,写尽了长城的雄伟气势;颔联承前,扩展视野,写远望所见景象;颈联继续描绘景物,综合眼见与耳闻,写尽了长城的环境;尾联由望而想,抒发感慨,表现了作者的一片爱国深情。全诗写景生动灵巧,动静相衬,极有声势,且结尾含蓄蕴藉,颇有余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城堞(3)逶迤(4)万柳红,西山岧嵽(5)(6)明虹。

城墙蜿蜒曲折掩映在万树红柳之间,西山高远延绵起伏,雨后初霁飞架起一道明亮的彩虹。

云垂大野(7)鹰盘势(8),地展平原骏走风。

云垂大野苍鹰盘旋起势,地展平原骏马奔驰生风。

永夜(9)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秋夜漫漫驼铃声声传送,这是在塞上,天边稀疏的树影连绵相接,一直延展到关东。

时平(10)堡堠(11)生青草,欲出军都(12)鬼雄(13)7。

时事太平已久,连堡垒上也生长满青草,我真想西出军都关凭吊为国捐躯的烈士忠魂。

注释

(1)昌平城:旧县城名,清代属顺天府,今北京昌平区。

(2)居庸关:关名,中国“八大雄关”之一,在昌平县境内,是万里长城一个重要关隘,为北京西北的屏障,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叠,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3)城堞:谓长城上的齿状矮墙。

(4)逶迤:蜿蜒曲折,拐来拐去。

(5)岧嵽:亦作“岹嵽”,同“迢递”,遥远貌。

(6)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7)大野:原野。

(8)鹰盘势:指苍鹰盘旋。

(9)永夜:长夜,整夜。

(10)时平:时事太平。

(11)堡堠:碉堡,土堡。

(12)军都:居庸关亦称军都关。

(13)鬼雄:鬼中雄杰。出自《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此指为国牺牲的将士。

创作背景

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历五月,赴北京应顺天乡试,闲暇之时,曾单骑出游,过昌平,谒明陵,望雄关,登长城,因此创作了《过昌平城望居庸关》《登万里长城》等十余首纪行诗作。

文学赏析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这首诗以“望”字结构全篇,八句十景,意境高远,气势恢宏,格调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豪气。

首联点题,先从居庸关周围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落笔:“城堞逶迤万柳红,西山岂嵽霁明虹。”居庸关两旁高山屹立,重峦叠翠,在雨后新晴彩虹丽日的衬托下,很是壮观美丽。眼见这“居庸叠翠”的燕京之景,诗人的心情必是十分愉悦。

颔联承前,扩展视野,写远望所见:“云垂大野鹰盘势,地展平原骏走风。”这两句是全诗的名联,特别是“鹰盘势”和“骏走风”两个词语,化静为动,极有声势,在景物描写中,表现了年轻诗人的蓬勃朝气。

颈联继续描绘景物,既有眼见,又有耳闻,颇为鲜明生动:“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这两句采取时空交错的手法,意念由热而冷,境界则由实入虚。这一热一冷,一实一虚,无疑染上了时代色彩,它在形象地告诉人们:自有长城以来,就有这样的驼铃,这样的树影,这样的关塞,有志之士在不断地为民奋斗,为国献身。

尾联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感慨,表现了一片爱国深情:“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军都吊鬼雄。”作者在这里是以反语出之,乃是激愤之词。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那些只图享乐,不求进取的统治者的辛辣讽刺,这也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这首别具风格的山水诗,由“过”而“望”,再缘望而“思”,透过鲜活奇伟的画面,表现一种激昂慷慨之情,这正是他后来“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思想流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作者简介

康有为

康有为

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上书皇帝,建议变法。后发起“公车上书”,在京建立强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康氏的诗多感时伤世、抒发郁愤之作,能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世界上的新事物。艺术上不受传统约束,想象奇特,语言瑰丽,形成了自已的风格。有《南海先生诗集》。

参考资料

  • [1]桑咸之,阎润鱼注译,康有为诗文选,巴蜀书社,2011.05,第22页
  • [2]云告编著,旅游品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页
  • [3]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 胡光舟 周满江主编张明非 李有明 樊运宽等编注,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第448-4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