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咏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螃蟹咏》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是小说人物林黛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中,分别以“铁甲长戈”、“色相”来形容螃蟹,可谓形象生动;颔联写了螃蟹最好吃的几个部位;颈联中,林黛玉亲切地唤螃蟹为“卿”,自称怜爱它,要醉饮千杯;尾联以一句“桂拂清风菊带霜”作结,为这场“食蟹大战”画上了一个诗意的句号。全诗风格率直明快,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螃蟹以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铁甲长戈(1)死未忘,堆盘色相(2)喜先尝。

永远披着铁甲永远持着长枪,就是死了也没能忘。你那鲜红色相堆上盘碟,却又惹人喜爱个个争先品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双双大螯中封满嫩玉似的白肉,饱凸的蟹壳内块块蟹黄扑鼻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3)助情谁劝我千觞(4)

要说多肉更应怜爱你那八只足,啊,为助情兴谁来陪我饮上酒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7)桂拂清风(8)菊带霜。

对着佳品美味莫辜负这金秋佳节,好个清风轻拂桂花飘香菊黄带霜。

注释

(1)铁甲长戈: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人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

(2)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色有形之物。 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3)多肉更怜卿八足:上一联已说整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本昵称,这里指蟹。

(4)助情谁劝我千觞: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助情,助吃蟹之兴。觞,酒杯。

(5)对斟佳品:指蟹,说它是下酒的佳肴。斟,执壶注酒。程高本作“兹”,改变了句意。

(6)酮: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

(7)佳节:指重阳。

(8)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创作背景

《螃蟹咏》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借吟咏螃餐而进行的一场诗战,这首诗是由林黛玉所作。《螃蟹咏》紧接着《菊花诗》,它们是同一次诗会(菊花诗会)上的作品,前有林黛玉的“魁夺菊花诗”,后则引出薛宝钗的“讽和螃蟹咏”。这一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同一个螃蟹,持有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就对它有截然相反的寓意。在封建瓶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笔下,“横行”的螃蟹是具有积极意又的形象。因此,林黛玉借这首诗,寓托了她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之下决不屈服,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斗争到死的叛逆精神。

文学赏析

宝玉以螃蟹自况,感情激烈地赞扬螃蟹的横行无忌,黛玉“咏蟹”亦一往情深地歌颂螃蟹。他们以自己的诗作,再一次显示了他们的志同道合。他们的诗,是应该放在一起来读的。

林黛玉这首诗,起势不凡,劈头就是一句“铁甲长戈死未忘”,热情地赞颂螃蟹永远战斗的精神。在林黛玉的想象中,蟹壳是铁甲,蟹螯、蟹脚是长戈,而且是死了也没有忘记这是他们的武器。这样,螃蟹就成了一个披甲持戈至死仍不忘战斗的斗士。拟人化艺术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赋予螃蟹以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诗的开头,真可谓如早天响雷,平空而来。读了之后,莫不要为之一震。当然,林黛玉笔下的这种表现,实际上是黛玉叛逆性格的自我写照。

诗是为“持螯赏桂”而作,当然要扣紧这一诗题来施展笔墨,所以,诗从二句起,就转写“持鳌赏桂”。林黛玉似乎有意应对宝玉的诗作,在诗中,“堆盘色相喜先尝”,对上宝玉的“泼醋擂姜兴欲狂”,接着又同样兴味盎然地大赞蟹鳌内鲜嫩的白肉如“嫩玉”,蟹壳内鼓胀的橙红色的蟹黄如“红脂”,八只脚的肉多诱人等等,甚至还豪兴大发地叫嚷“助情谁劝我千觞”,要邀酒以助兴,简直就同宝玉贪馋忘忌。“饕餮王孙应有酒”的表现如出一辙。宝玉诗以“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作为自嘲,不以食饱口腹为非,黛玉这里则进一步归结到这是“对斯佳品酬佳节”,她认为在“桂拂清风菊带霜”这样美好的时刻,持鳌赏桂完全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二人真可谓是心心相印,同气相求。

读了黛玉的这首诗,由此可看出,黛玉的性格特点亦不是单一色调的。曹雪芹在写她与宝玉那建立在共同叛逆思想基础上的爱情时,眷重表现的是她的伤感愁苦,反映封建势力的重压这一悲凉现实和林黛玉对爱情理想缺乏信心。但是,林黛玉也不是没有欢乐兴奋、热情洋溢的时候。从另一方面说,林黛玉处于寄人篱下的境遇之中,爱使小心眼,但是,她同时也还是个天真烂漫、聪敏纯洁、心直口快的少女。她的这一首诗,写得一往情深而又率直明快,就是明证。曹雪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黛玉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人的情愫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参考资料

  • [1]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08-210
  •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3-144
  • [3](清)曹雪芹.红楼梦诗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