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作于崇宁二年(1103)冬诗人离开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时。前四句叙述自己无辜遭贬被迫赴任之事,中有愤慨之意;五六句写故旧亲友追送,“杯盘泻浊清”五字见真情;末两句是作者对亲友的答谢辞。全诗语言平易流畅,用典较少,语意凄恻,感情真切朴实。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接淅(5)报官府,(6)王事(7)(8)

来不及将生米煮熟就要前往官府报到,岂敢违抗帝王规定的行程。

宵征江夏县(9)睡起汉阳城(10)

只好连夜从武昌县出发,一觉睡醒后就己经来到了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11),杯盘泻浊清(12)

劳烦邻居乡亲殷勤地前来为我送行,杯盘不小心洒下清冽的美酒。

袛应瘴乡(13)(14),难(15)故人情。

我真应该在蛮瘴之乡终老,只担心再也没有机会报答乡亲的深情厚谊。

注释

(1)鄂渚:相传在今湖北武昌黄鹤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隋置鄂州,即因渚得名。世称鄂州为鄂渚。

(2)汉阳:今属湖北武汉。

(3)亲旧:犹亲故。

(4)短句:古代的七言诗歌,人们习惯称长句,五言则为短句。

(5)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来不及将生米煮熟。淅,淘过的米。

(6)敢:岂敢。

(7)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8)程:期限。

(9)宵征江夏县:是说连夜从武昌出发。宵征,夜行。江夏县,即武昌,鄂州的治所。

(10)睡起汉阳城:是说待到天亮的时候,已泊舟对岸的汉阳了。

(11)追送:偏义复词,实指“送”,殷勤地送别。

(12)浊清:偏义复词,实指“清”,清香的好酒。

(13)瘴乡:南方瘴疠之地,易使人生病。这里指宜州(治今广西宜山)。

(14)老:终老,到老死去。

(15)答:这里指报答之意。

创作背景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此诗是黄庭坚晚年从鄂州贬往宜州时所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黄庭坚在沙市寓居,直到冬天过去。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移至鄂州寓居。后又被贬去瘴疠之地的宜州。崇宁二年(1103年)十二月十九日晚,时值严冬,诗人乘船赴贬所,写下了这首律诗。

文学赏析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此诗首联“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描写出一片紧张、急迫的气氛:贬谪的命令催魂逼命,急如星火,连做饭的工夫也没有;“王事”在身,不敢有片刻的耽搁。这里作者用“接淅”的典故恰当地比喻了官命之急迫,其悲愤心情透出纸背。

颔联承接上联之意,通过时间、地点的转换,具体地描写出舟行之急。这一联诗意急切,如同《诗经·召南·小星》所状写的“肃肃宵征,夙夜在公”。两个对偶句语气又极流畅,而且切合水路舟行急速的事实。“王事”紧迫,江流湍急,船行飞快,诗中将那情景和气氛描写得十分生动。

颈联写邻里、朋旧赶来送行的情景。“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叙事中透出无限的情意。“追送”和“浊清”都是偏义词:“追送”就是“送”,“烦”字透出作者的感激之意;“浊清”实指“清”。但是,“追送”的“追”字又进一步把前面两联的紧迫气氛渲染出来:诗人走得那样突然,以至邻里、故旧事先都没有得到消息,而仓促之间追到汉阳为之饯行。那泻入杯中的一杯杯饯行酒,包含了很多深情厚意。

末联写诗人的感慨:“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此番谪居边远之地,功名前程乃至生命都是不可卜知的,这一切诗人也不计较,只是“故人”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永远无法报答,这才是终身遗恨的事。作者自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十九日从武昌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方于次年夏天到达宜州贬所,到宜州后仅一年,便怀着冤愤与世长辞了。老死瘴疠之乡而“难答故人情”,成为他留给“故人”的诀别之辞。

这首诗是因亲朋故旧饯行,内心感念不已而写的,因此感情真挚动人,用典较少,语言平易流畅,不像黄庭坚其他的诗那样刻意雕琢,讲求险怪奇丽。但是,诗的章法仍然是谨严细密的,四联之间,起、承、转、合的关系颇耐寻究。首联“起”,叙述紧急离开武昌的原因:王事在身,必须“接淅”而行。颔联“承”,承接上联之意,具体描写行程紧急、必须“宵征”的情形。颈联“转”,由行程的紧迫转为写邻里的追送和置酒饯别。末联“合”,归结点题,抒发离别之情。黄庭坚长于律诗,而律诗的章法是颇有诀窍的,其中之一便是“起、承、转、合”。《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林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说出的这段话,有助于揣摩理解黄庭坚这首律诗艺术上的特点。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 [1]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2-183
  • [2]东篱子解译.黄庭坚集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