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
陈琏(1370—1454),明初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宣德间任国子祭酒,正统初仕至南京礼部侍郎,家有万卷,藏书甚富,著有《琴轩集》、《归田稿》。洪武二十七年(1394)刻印过元张养浩《三事忠告》4卷。 正统四年(1439)刻印过唐李频《黎岳诗集》1卷。
陈琏的诗
997首康海(1475—1541),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明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与李梦阳等提倡文学复古,为前七子之一。尤工散曲,与王九思并称大家。正德间,因救李梦阳,往见太监刘瑾,梦阳因此得免。瑾败,竟坐其党落职。有《对山集》、《沜东乐府》、《中山狼》。
康海的诗
40首郭之奇(1607—1662),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郭之奇的诗
143首魏禧(1624—1681),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易堂九子之一,宁都三魏之一。江西宁都县人。与兄际瑞、弟礼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侯方域、汪琬齐名,号称三大家 。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宁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为”易堂“诸子领袖。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清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平生著述甚丰,有古文集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
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先世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广平知县,仕至南京刑部尚书。历官有能名。晚罢归,构息园,大治亭舍,宾客常满。璘工文,诗学唐人而不泥古,以风调胜。著有《浮湘集》《山中集》《凭几集》《息园存稿》《缓恸集》《国宝新编》《近言》等。
顾璘的诗
1965首王恭(生卒年不详),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闽县(今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少游江海间,壮年落魄不羁,隐居七岩山。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受荐为翰林待诏。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后,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回乡。是“闽中十才子”之一。《四库总目》称其诗“吐言清拔,不染尘俗,得大历十子之遗意”。清朱炎则以“清言筒旨”“独师韦柳”论之。著有《白云樵唱》四卷、《草泽狂歌》五卷等。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吴江(今江苏吴江)人。隐居不仕,留心往世之学。平生无书不读,而尤熟于史。家居水竹秀茂,亭馆相通。客至,陈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书画名品相与鉴赏。常着古衣冠,曳履挥麈,似仙人。人称西村先生。著有《西村集》,词附。赵尊岳裁其词,题为《西村词》,辑入《明词汇刊》。存词五十八首。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
董其昌的诗
579首蓝仁(1315—1386),字静之,崇安(今属福建)人。元末,清江人杜本隐居武夷,崇尚古学,蓝仁与其弟蓝智同往师之。杜本授以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心为诗。后辟为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临濠,居琅琊数月,放归,以老寿终。其诗骨格老苍,常能造成一种浑成的境界,颇见工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著有《蓝山先生诗集》六卷。其生平见于《明史》卷二八五《陶宗仪传》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