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故又号“邺中七子”。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孔融

孔融

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南)相,故人称孔北海。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开创“以气为主”的文风,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对曹操多所非议,为操所杀。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今存有后人所辑《孔北海集》。
陈琳

陈琳

东汉末年文学家

陈琳(?—217),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汉灵帝时,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投袁绍,为掌文书,曾作檄诋毁曹操父祖。袁绍败,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任为司空军师祭酒、管记室,迁门下督。后染疫病,卒。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陈记室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五首。
王粲

王粲

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曾受到学者蔡邕的赏识。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王粲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著有诗、赋、论等60篇。多篇作品收入《文选》。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徐干

徐干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徐干(171—218),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宫将文学。性恬淡,不慕荣利,以著述自娱。所著《中论》,认为“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反对当时流行的训诂章句之学。善辞赋,能诗。其《玄猿赋》《漏卮赋》《团扇赋》《桔赋》等妙绝当时,现存《中论》。另有后人所辑《徐伟长集》。
阮瑀

阮瑀

东汉末年文学家

阮瑀(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在曹操手下先后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等职。他的文章在当时享有盛名,所著《文质论》,对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有一定作用。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著作有《阮元瑜集》。
应玚

应玚

东汉末年文学家

应玚(约170—217),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应劭之侄。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献帝建安中,与刘桢一起被曹操任为丞相掾属,转平原侯庶子。后曹丕为五官将,任为五官将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死于疾疫之中。与其弟应璩、侄应贞并以文章显。其传世作品不多,今存赋十余篇,《正情赋》祖述《离骚》,深于兴寄,有一定影响。诗存9首。原有集5卷,已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

刘桢

东汉名士、诗人

刘桢(179—217),字公干,东平国(今山东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年间,为曹操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后染疾疫而亡。《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作品集四卷、《毛诗义问》十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及断句二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