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泊岳阳城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记岳阳城之景;颔联借景点时,写寒江泊舟景如画;颈联是壮语,说身虽留滞而才力难尽,时事艰危而胆气益增。尾联忽以鲲鹏变化,结出图往南方的兴致,见得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国(2)(3)千里,山城(4)(5)百层。

千里而来,泊舟于浩渺的洞庭,傍临高达百层的巍巍山城。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岸上的晚风翻动了暮色中的波浪,拥裹船舱的雪花扑打寒灯。

留滞(6)才难尽,艰危(7)气益增。

留滞异地,我有才难展;艰危之际,我意气倍增。

图南(8)未可料,变化有鲲鹏(9)

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

注释

(1)岳阳:地名,在今湖南省境。

(2)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

(3)逾:越过。

(4)山城:指岳阳。

(5)仅:几乎,将近。

(6)留滞:即滞留异地。

(7)艰危:指时局艰难危险。

(8)图南: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今用为表示事业发韧,具有雄心壮志。

(9)鲲鹏:庄子所假托的大鱼大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创作背景

《泊岳阳城下》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黄鹤注:“当是大历三年(768)冬深作。” 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文学赏析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泊岳阳城下》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五载(765),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

其次,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 “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泊岳阳城下》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5
  • [2]陈元生.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296
  • [3]陈大兴.岳阳楼诗词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