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沉醉东风·秋景》是元代文学家卢挚创作的散曲。整首小令写的是潇湘行舟所见,按时间顺序道来。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的构成一幅有时、空推移的动态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挂绝壁松枯倒倚(2)落残霞孤鹜齐飞(3)。四围不尽(4)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5)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6)

弯曲的枯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上,残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鸭在天上一齐飘飞。四周围是数不尽的青山,一无 际的碧水,西风箫箫,天地间一派浓浓的秋意。静静的夜里 皎洁的月影映照着高挂云帆的船儿,载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画图之中。

注释

(1)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

(2)挂绝壁松枯倒倚:出于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叠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绝壁:陡峭的山壁。

(3)落残霞孤鹜齐飞: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出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残霞:落霞。鹜(wù):野鸭。

(4)不尽:数不完。

(5)云帆:一片白云似的船帆。

(6)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的两大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

创作背景

《沉醉东风·秋景》此曲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当时卢挚正在赴任途中,路经潇湘行舟,写下此曲。

文学赏析

“挂绝壁枯松倒倚。”首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既写出枯松的奇姿,又衬托出山势的险峻。作者放在小令的开头,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落残霞孤鹜齐飞。“写秋天傍晚江上明丽的景物。这两句刻意经营,本身极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审美效应,从而一上来便先声夺人,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面两句所写景物的概括,也是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前面两句是镜头各对准一个焦点,摄取最动人的画面,他们的景观是具体的,但却是定位的,是在某一个方向上。现在加上这两句,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使他们看到除了上面所写到的景物之外,四围还有数不尽的山,无穷的水。这种大笔勾勒似的写景,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散西风满天秋意。”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这境界既有物境,也有心境。曲写至此,自成一段落,它把秋景、秋意都提供给读者了。但是如果曲子就到此结束,它还不过是一幅没有人物的静物画,而且构图不够多样与丰富。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水,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月影低”说明月亮才刚刚升起,它的清光投射在船帆上,使帆影显得低而且长。在这里,作者把自己摆进图画中,成为画面中的一员。人物出现,画面顿时活了起来。因为“云帆月影”的夜航点缀了清旷的江面,太富有画意了,而且地点正好在潇湘之上,就像一幅潇湘景物图一样,所以说“载我在潇湘画里”。

《沉醉东风·秋景》整首小令写的都是潇湘行舟所见。是按照时间顺序道来。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冷静的观照二视野所及,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都使他感到心旷神怡;虽然两风的轻拂带来了满天的秋意,传统的季节感受,加上身在旅途,不能不使他产生微微的萧瑟之感;但因为他身为湖南宪使,也许是外出公干,也许就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静的。正因如此,我们获得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

作者简介

卢挚

卢挚

元代散曲家

卢挚(约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先祖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后世居河南。初为元世祖侍从,后累官至翰林承旨。为元初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人称其文与姚燧比肩,诗与刘因齐名;而散曲作品成就更高,代表了元代前期杨果、刘秉忠等一批达官文人的创作成就。《全元散曲》收其小令120首,其数量之多,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仅次于马致远。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

参考资料

  • [1]柴琼.元散曲隐逸作品代表作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 [2]何艳丽选编.《元曲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