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鄙夫行衰谢,抱病昏忘集。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

程侯晚相遇,与语才杰立。

熏然耳目开,颇觉聪明入。

千载得鲍叔,末契有所及。

意钟老柏青,义动修蛇蛰。

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泣。

告别无淹晷,百忧复相袭。

内愧突不黔,庶羞以赒给。

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

途穷见交态,世梗悲路涩。

东风吹春冰,泱莽后土湿。

念君惜羽翮,既饱更思戢。

莫作翻云鹘,闻呼向禽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二十八句,前八句言衰病遇程,精神顿豁;次八句叙交谊相投;再八句叙周恤之情;最后则送别丁宁,嘱其归而敛才。此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鄙夫行衰谢(1)抱病昏忘集(2)

我行将衰老身体有病,头脑又乱又健忘。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

对于平常来往的人,十有八九已记不得。

程侯(3)晚相遇,与语才杰立(4)

程先生是我晚年相遇的人,交谈中显币出卓立的オ气。

熏然耳目开(5),颇觉聪明入。

精辟的言论使我耳目油然而开,觉得增加了许多聪明智慧。

千载得鲍叔(6)末契(7)有所及。

您是千年之后再世的鲍叔牙,把宝贵的交谊及于我身。

(8)老柏青,义动修蛇(9)蛰。

我们的情意持久,如同那青青的老柏;我们的义气厚重,可使蛰伏的长蛇惊动。

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10)泣。

如果您经常能与我相见,足可宽慰我这白发之人一颗痛苦的心。

(11)别无淹晷(12),百忧复相袭。

想到分别就在眼前,各种忧愁一齐袭上心头。

内愧突不黔(13),庶羞以赒给(14)

我感愧事务繁忙,来不及为您饯行,您却拿来许多佳肴替我设宴。

素丝(15)挈长鱼,碧酒(16)玉粒(17)

用洁白的丝绳提来长鱼,还带来碧酒和晶莹的白米。

途穷见交态(18)世梗(19)路涩(20)

途穷之际才能看清世态人情,世事梗塞啊感慨生路的艰难。

东风吹春冰,泱莽后土(21)湿。

眼下东风吹化了早春的残冰,江河宽广大地湿润。

(22)惜羽翮,既饱更思(23)

感念您如此珍惜自己的羽翼,温饱之后就要把它敛起。

莫作翻云(24)闻呼向禽急(25)

不作那翻动云烟的猛鹘,一听到鸟鸣便急速地扑击。

注释

(1)鄙夫行衰谢:鄙夫:杜甫自谦词。行:行将。衰谢:犹衰退。

(2)抱病昏忘集:《前汉·彭宣传》:数伏疾病昏乱遗忘。《南史·刘显传》:沈约曰:“老夫昏忘,聊记数事,不可至十。”忘,原作“妄”,校云:“一作忘”。

(3)程侯:指程录事。

(4)才杰立:才气卓立。

(5)熏然耳目开:熏然:和顺貌。薰乃薰炙之意。耳目开:耳聪目明。

(6)鲍叔:鲍叔牙。此以鲍叔比程录事。

(7)末契:对人谦称自己的情谊。

(8)钟:全唐诗校:“一作中。”

(9)修蛇:长蛇。

(10)垂白:白发下垂。

(11)告:全唐诗校:“一作生。”

(12)淹晷:滞留时刻。晷,日影。

(13)突不黔:指烟囱尚未熏黑,无烹煮以待客。语出《淮南子·修务》:“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14)羞以赒给:羞以:全唐诗校:“一作明似。”赒给:救济。

(15)素丝:汉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宛转素丝绳。”

(16)碧酒:色如碧玉的美酒。

(17)玉粒:指米。

(18)交态:友情的深浅程度。

(19)世梗:世道梗阻。

(20)路涩:路难行。

(21)泱莽后土:泱莽:昏暗不明貌。后土:即大地。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

(22)君:指程录事。

(23)戢:收敛。

(24)鹘: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猛禽。

(25)闻呼向禽急:卢注:鹘闻人呼,则向禽而击。

创作背景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此诗原注:程携酒馔相就取别。黄鹤注谓乾元元年(758年),在谏省作,据诗云“内愧突不黔”,则非为拾遗时矣,当是天宝十五年(756年)春作。

文学赏析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此诗可分四段,前三段各八句,末四句为第四段。前八句言衰病遇程,精神顿豁。次八句叙交谊相投。下二,惜别之意。意钟青柏,言交情长久。义动蛰蛇,言豪气激发,此正可方鲍叔处。接着八句叙周恤之情。下二,临别时景。最后四句则送别丁宁,嘱其归而敛才。这程录事想是个聪明英俊、见义勇为的人,当此乱世,诗人劝他应知道收敛,不要像猛鹘那样,一听到有人呼唤便急忙像猎物出击。这一席对程录事的临别赠言,也是诗人涉世多年的经验之谈。王嗣奭说:“起来写出倚老卖老,情状如画,而转到‘熏然耳目开’,妙有精致。”这诗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4
  •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