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倒退

山前壁如削,山后崖复断。

向吾达陇首,如海到彼岸。

那知下岭处,栗甚履冰战。

牵前带相挽,缒后衣尽绽。

健倒辄寻丈,徐行廑分寸。

上疑缘竹竿,下剧滚金弹。

岂惟蛇退舍,飞鸟望崖反。

稍喜一径平,犹有千石乱。

仍逢新烧畬,约略似耕畔。

心知人境近,颦末百忧散。

山民茆数把,鬼质犊子健。

腰镵走迎客,再拜复三叹。

谓匪人所蹊,官来定何干?

倘为饥火驱,平地岂无饭?

意者官事迫,如马就羁绊?

我乃不能答,付以一笑粲!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蛇倒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的前半部分描述山势之险峻,行路之艰难,后半部分描述山民简陋的生活情态,他们刀耕火种,貌奇身健,淳朴直率,表达了诗人人在官府、宦海飘萍、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全诗采用叠用、比喻、陪衬手法,写来精细生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山前壁如削,山后崖复断。

山前的峭壁象刀削,山后的悬崖如斧凿。

(2)吾达陇首(3)如海到彼岸(4)

过去我到达山巅时,就像航海到了彼岸。

那知下岭处,(5)履冰(6)(7)

哪知我下山岭处时,战战兢兢似履薄冰。

牵前带相挽,(8)后衣尽(9)

前有人拉带子挽着走,后有人扯衣那管衣服扯破。

健倒(10)(11)(12)丈,徐行(13)分寸。

猛一跌滑出丈多远,一分一寸缓缓前行。

(14)(15)竹竿,下(16)金弹(17)

上攀神态像揪竹竿,下移情形甚于滚弹丸。

岂惟蛇退舍(18),飞鸟望崖(19)

岂只蛇见此山退避三舍,飞鸟望崖也只好回飞还。

(20)一径平(21),犹有千石乱。

偶遇平路破忧为喜,仍有千石嶙峋杂乱。

(22)逢新烧(23),约略似耕(24)

路逢农夫山上刀耕火种,好像那平原人从事农耕。

心知人境(25)近,颦末(26)百忧散。

此时心明白已近人烟地,霎时眉头上愁云都消散。

山民茆数把(27)鬼质(28)犊子健(29)

山间农夫虽只茅房数间,貌丑如鬼体质却如牛健。

(30)走迎客,再拜复三叹。

他腰别铁铲上前迎客人,一再向我施礼反复慨叹。

(31)所蹊(32),官来(33)何干?

这不是人走的路,你来这究竟有何贵干?

倘为饥火(34)驱,平地岂无饭?

若是为不挨饿来此地,平原上难道吃不上饭?

意者(35)官事迫,如马就羁绊(36)

想必为公事迫不得已,像马套上缰绳有所羁绊?

我乃不能答,付以一笑(37)

我对这番话不能作回答,只好付以粲然一笑置之。

注释

(1)蛇倒退:山名,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南的一处险峻山岭。

(2)向:往时,过去。

(3)陇首:山巅。

(4)如海到彼岸:借用“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家语作比,形容到达山巅后轻松的心情。

(5)栗:同“栗”,发抖,哆嗦,常与“战”连用。

(6)履冰:如履薄冰,这里形容下山时紧张的心情。

(7)战:通“颤”,发抖。

(8)缒:山难爬,用绳子吊着走叫缒。

(9)绽:裂开。

(10)健倒:猛然跌倒。

(11)辄:就。

(12)寻:计量词,古代八尺为一寻。

(13)廑:通“仅”,不过,才。

(14)疑:以为,好似。

(15)缘:扒。

(16)剧:甚于、更加厉害的意思。

(17)金弹:铁丸。

(18)退舍:倒退很远。古时三十里为一舍。

(19)反:通“返”,返还,返回。

(20)稍:此作“已经”讲,与下句“犹”字相呼应。

(21)一径平:一条平坦小路。

(22)仍:频繁。

(23)畬:畬田,实行“火种”的田。放火烧草,就草灰而下种,叫火种。

(24)畔:田界,这里指田地。

(25)人境:人烟之地。

(26)颦末:眉头,眉间。颦,皱眉。

(27)茆数把:用几把茅草为屋,极言居室之简陋。茆,同“茅”,茅草。

(28)鬼质:言山民形貌丑陋。

(29)犊子健:形容山民行走轻快。犊,小牛。

(30)镵:亦名长镵铁头木柄,古时所用的一种挖土工具。

(31)匪:通“非”。

(32)所蹊:所能走的路。蹊,小路。

(33)定:此作疑问词“究竟”用。

(34)饥火:饥饿到极点,犹如腹中有火燃烧。

(35)意者:料想,表示猜测。

(36)羁绊:约束。

(37)粲:笑的样子。

创作背景

《蛇倒退》该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时范成大由广西经略安抚使调任四川制置使;二年春离桂林赴成都。这是他入川路上经归州(治所在今湖北秭归)的一首纪行诗。

文学赏析

《蛇倒退》全诗三十二句,一韵到底。前十六句为第一段,写蛇倒退山路的艰险。“山前”二句,以山岭前后都极陡峭,总冒可畏形势;“削”“断”用字镵刻。“向吾”二句,写自山前登上山顶,以浮海登岸形容到达山顶的喜悦心情。这里用误认困难已过作倒跌,是欲伸先缩的写法。“那知”二句写不料从山后下行,更令人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惧,是转入伸展、进行细致描写的开始。“牵前”二句,写下山要前牵后缒,才能避免滑坠的危险。“缒”而至于“衣尽绽”,可见用力辛苦。这是下山的艰难可畏之一。“健倒”二句,写猛一跌倒,就会滑到“寻丈”之远;慢步徐行,只觉进如“分寸”。这是下山的艰难可畏之二。“上疑”二句,爬竹竿比上登之难,滚金弹比下滑之快,“剧”字以“更甚”加倍强调。“岂惟蛇退舍,飞鸟望崖反。”一舍三十里,强调退避之远。前一句点蛇扣题,后一句用鸟飞且难加倍强调。这四句通过比喻、陪衬手法,进一步描写在蛇倒退这一山岭上下的艰难可畏,突出了它的险峻形象。“稍喜一径平,犹有千石乱。”说遇到一段较平坦的途径,仍有乱石阻碍。两句是结束语,又作了延伸的描写,自为转折,笔势不平。这一段语言朴素,描写具体生动,且句句作对,“向吾”四句成一扇对,其余为两句对。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几乎使人觉察不出。扇对的“彼岸”运用佛经的词语,“履冰”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小宛》,斤两相称。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范成大诗歌艺术技巧的高度纯熟。

后十六句为第二段,写和山下居民对答的情况。“仍逢”二句,说碰到一些新烧过的畬田,比起平原的,只能算是“约略”像耕地的样子,表示山田的不平和贫瘠。但道路情况已变,是另起一层。“心知”二句,说看到山田,知道接近居民住地,眉尖的忧愁消散,表示心情转变,又起一层。这两层是上下段转接的过渡。“山民”四句,写碰到居民。自此以下,是本段的中心内容。“茅数把”,居住简陋的小茅屋。“鬼质”,形容居民瘦怪模样,“犊子健”,形容他们动作轻捷。他们腰带挖土铁镜,碰着作者一行人,一面以礼相迎,一面为之叹息。四句中写屋写人,并引出下文的问答,简洁逼肖。以下六句,居民问话:“这山路不是一般人所能走的,你们当官的干吗来到这里?如果是因为生活驱使,难道平原上就没饭好吃?可能是受公事迫促,不得不行,像马匹受人束缚那样吧?”话虽简单,但道理却说得委曲详尽;看似单纯无知,实则切中要害。这中间当有诗人平日的积思萦想补充其中,借对方的问话,以抒发自己的感慨。话问得这样的直率、真切,但牵涉的问题是很复杂的,故结尾两句,作者自表不能作答,只好付之一笑。问是作者设问,答是作者故作不答。处境和衷曲的难言之处,尽在“一笑”之中,故结语表情见意,出以含蓄。

前段精细写景,后半生动抒情,都在朴素语句中见工巧。黄庭坚、陆游入蜀道中,写峡路山林,都没有留下像范成大这样刻画细致的诗篇,故该诗这类山水诗实有开创特色。这种诗的功力,深得杜甫的秦州、同谷、入蜀一系列纪行五古的妙谛。

作者简介

范成大

范成大

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又工词。

参考资料

  • [1]颜其麟注;周蓉译.《三峡诗译》.重庆出版社.1990.06.第253-256页
  • [2](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4.第207-208页
  • [3]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58-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