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送张舍人之江东》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送别友人之作,诗作通过借用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而辞官的典故,赞美了张舍人高洁的人格,并将秋风、雁影、孤帆等自然景物融入诗中,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感伤氛围。诗人以天清雁远、海阔孤帆的景象为背景,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这首诗词旨婉切、章法严密,不孤立写景,而是借景见人,由景传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译文注释
译文
张翰(2)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你这次回江东就像当年为想吃鲈鱼而辞官的张翰,况且这阵阵秋风又惹动思乡的波澜。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3)。
你远去的身影如同睛空中渐渐消逝的彊雁,而飘泊的我仍如那浩荡的海上迟归的孤帆。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如箭的归程是你如箭的归期,江水东流不再复返,我们不知何日再能相见。
吴洲(4)如见月,千里幸(5)相思。
你在吴洲的家中无论何时见到那一轮明月时,总不要忘掉这月光中有我李白对你的一番相思之情与祝愿。
注释
(1)张舍人:名字不详。舍人,官名,是朝廷中书省官名,一般有中书舍人和通事舍人,掌管进奏、参议表彰或引见人员受皇帝召见等事务。此指太子属下的中舍人或舍人,为太子亲近的属官。
(2)张翰:西晋吴县人,曾在洛阳任职,因感于秋风起,思家乡鲈鱼美味而辞官回乡。《晋书》:“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里是指代张舍人。
(3)迟:缓慢。
(4)吴洲:即吴中(今江苏苏州)。这里泛指江东地区。
(5)幸:希望。
创作背景
《送张舍人之江东》此诗主流观点认为是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游襄送别友人阳时所作。一说为孟浩然所作,并题为“送张舍人往江东”。
文学赏析
以月为线索写诗,是李白常用的手法。在《峨眉山月歌》中,那故乡的明月似友人依依送别;在《月下独酌》中,孤独的诗人只有以月为伴排遣苦闷。这里,李白又以明月为自己的化身与友人道别。
这位姓张的朋友要去南方,李白站在江边与他话别,先借用典故人物张翰不恋官位而慕家乡鲈鱼的故事,烘托张舍人高洁的人格。古人写诗,往往避俗就雅,诗是写给官员的,并不写他官位高、职权大,春风得意令人羡慕,因为那样既显得主人如小人得志,也显得作诗的人趋炎附势,所以常在给官员的诗中专写其脱俗的一面,在写给初出茅庐的读书人时重点突出其凌云之志,祝愿他大展宏图。张舍人已是朝中要员,李白这首送别诗下笔十分有分寸,从高洁的人格入手。并且也暗合“秋风时”时间概念并点题。
接着写送别时所见之景:天高云淡,晴空万里,一队大雁高飞远去消失在视野之中;江面上友人的小船正慢慢驶向远方。这两句用高天阔海为友人的远行展示了一幅宽广的前程,其祝福之意也蕴含其中了。“天清一雁远”这句写得清丽优美,灵动飘逸,深得诗家好评。接着抒发离愁,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的心情也因友人的远去而惆怅黯淡下来,人在飘泊之中,如那逝去的流水,何时能再相见,的确无法约定。一个“杳难期”,字少情长,离别时的种种思绪都于此三字传出,令人酸鼻。只好对友人说:你在吴地如能见到明月,那就是我在远远望着你。月是常见的、亲切的,李白要告诉友人的是,正是友情如月常在,虽分别千里,却随时相伴。“见月”而“相思”,本是传统的心理习惯,但诗人偏不实写,而是借“如”和“幸”。妙笔一点,不仅突出地表达了对友人真挚浓烈的情谊,而且以假设语气给诗句增添了空灵之感。同时,送别虽偶露感伤,却以明月寄相思结束,给人以欣慰和亲切之感。
《送张舍人之江东》这首诗词旨婉切、章法严密。不孤立写景,而是借景见人,由景传情;不直写自己思友,而是通过对友人的希望来反衬自己的思恋情怀,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禹翰.李太白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328
- [2]崇贤书院.图解李太白集.合肥.黄山书社.2016.230
- [3]侯立文.太白集注.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8.295-296
- [4]霍松林.李白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62-163
- [5]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2-573
- [6]孙琴安.唐五律诗精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92
- [7]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