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别程女》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是为诗人即将出嫁的女儿元真而作。元真远嫁给偃师的程思恩,在临行前夜,诗人全家欢聚一堂,设酒宴为女儿送行,诗人既喜且悲。即兴挥笔,将诗人与女儿依依不舍的心情表露无遗。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译文注释
译文
芸斋(2)淅淅(3)掩霜寒(4),别酒(5)青灯(6)语夜阑(7)。
寂静的书斋凉风淅淅,四处铺散着秋霜的清寒,青灯下面斟饮这离别苦酒,话语缠绵怎顾那夜尽更阑。
生女便知聊寄托(8),中年尤觉感悲欢(9)。
生下女儿,便知是在娘家暂且寄寓,人到中年,却终究更感慨离合悲欢。
松间小草(10)栽培稳(11),掌上明珠(12)弃掷难(13)。
你好比松间的小草,我总算把你栽培在稳妥的地方,你又像掌上的明珠,我抛下你该有多么困难。
明日缑山(14)东畔路,野夫(15)怀抱若为(16)宽(17)。
明天,你将在缑山东畔分手上路,叫我这山野田夫怎能心宽。
注释
(1)程女:就是嫁给程氏的女儿,指元好问的长女元真,十八岁时嫁给程思恩。
(2)芸斋:即书斋。芸,芸香,菑(zì)、叶、花都有特殊香气,因其能辟除书籍中的蠹(dù)虫,书房中常有此物,因此古人又称书斋为芸斋。
(3)淅淅:风声。
(4)掩霜寒:闭门挡住寒气袭来。
(5)别酒:离别的酒席。
(6)青灯:古时点莱油灯,灯光青荧,因而得名。
(7)语夜阑:即“语于夜阑”,意思是千叮万嘱,说到天快亮了。阑(lán),残尽,将尽。
(8)生女便知聊寄托:旧时认为,女儿是夫家的人,因而出嫁前不过是暂且寄托在娘家而已。聊寄托, 暂且寄托,因为女儿迟早要嫁出去,故云。
(9)中年尤觉感悲欢: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晋人谢安告诉王羲之说,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对哀凄之事特别容易伤感,每次与亲友别离,都一连几天心里不舒服。诗人借用谢安语意,表达诗人不忍与女儿分别的心情。
(10)松间小草:用来比喻女儿。
(11)栽培稳:谓女儿嫁到婆家算是安顿好了。
(12)掌上明珠:喻极受珍爱的女儿元真。
(13)弃掷难:不忍心把女儿送出家门。
(14)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南、登封东北,大概是元真出嫁所经之路。
(15)野夫:乡野之人,此诗人自谓。是时,遗山寓居嵩山躬耕,故云。
(16)若为:如何,怎能。
(17)宽:宽心。
创作背景
大约在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秋,元好问在登封送女出嫁。临上路前一晚,诗人与家人团坐饮酒,共话别情,直至夜深人阑。富于感情的诗人想到在此丧乱之时,又将失去一点慰藉,不由得倍感凄怆。惆怅之际,他研墨挥毫,把浓重的亲子之情融成在该诗中。
文学赏析
“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全诗用力在一个“别”字上,所以诗的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深秋时节伤感冷落的气氛,为离别造势。开头的两句,便充分表现出了彼此的恋恋不舍,洋溢着浓郁的离情别绪。而“掩霜寒”一词,更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息。
接下来,“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两句,进一步把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反映出来。由于女儿终究要嫁人,所以,从出生到出嫁这段时间,只不过是暂且寄居在娘家而已。对此,谁都是无可奈何的,诗人同样也无可奈何。而女儿现在即将远嫁,父女即将分别,富于感情的诗人,心中感到十分悲伤。
“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女儿就要出嫁啦,她就像一棵松间小草,有了婆家,也就算安顿好了。然而,女儿毕竟是养育了多年的骨肉,一直又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如今,她就要离去,诗人又是多么的不放心。话语中又一次表露了诗人的难舍难分。
“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这两句进一步表明了诗人的惆怅。舐犊之情表现最强烈的也是这最后一联。一个问句道出了诗人对女儿今后生活的牵挂和忧虑。在父母的身边,双亲可以用自己温暖的羽翼遮蔽雏鸟,然而当他们飞出巢后,是否还能幸福平安。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共同顾虑。因此诗人优心忡忡。无一字“思”,无一字“忧”,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忐忑不安的忧虑跃然纸端。
古人有很多送别诗,大多是表现朋友之情。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元好问的这首《别程女》却是写的父女别情,其语言之质朴,比喻之运用,氛围之渲染,都很好地体现了人间的又一种真情实感。
就章法来讲,《别程女》此诗平实,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写最为了表情,情又完美地融入景中。而诗人的情感始终深藏于景中,看似不动声色,却涌动着起伏跌宕的情感暗流。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龙德寿编选.《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36-37页
- [2]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0-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