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赏析
巴峡在四川东部,是个山高水急的地方,船经其处,人们少不了要捏着一把汗。而峡中多猿,其声哀凄,闻之更是使人泪潸然堕。然而僧文兆行经此地,却别是一样心情。他斜靠在船舵上,仰望着天空云彩的变幻。在这乘舟山峡的时候,他心里空洞洞地毫无牵挂。即便是哀猿连啼三声,也不可能引起他一点什么愁绪。这种闲适的意度,空阔的心境,了无牵挂的情态,使人觉得他仿佛不在“巴峡闻猿”,而是在寺中散步。这是为什么呢?按一般世人来说,这是无法理解的,而就释子禅心来说,这又是很容易明白的。释教认为,一位僧人应该随时保持清静的自性,摒除纷繁的世情,即便面对坎坷险恶也心无所染。这也就是《坛经》中所说的:“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释教还认为,人的心灵愈是清净空虚,愈无世云俗雾的干扰,外间的事物,尤其是自然山水,就愈能将其美丽的真形原貌呈现在其面前。诗的五、六两句描写的就是清净心境中的自然景物。诸峰带露,此迥彼转,煞是秀美。片月悬空,清辉轻撤,分外明亮。结尾两句诗人不无自豪地发问:谁能和我同听巴峡猿声,而在彻晓之际以平静和祥的心境写成记录这美丽景色的诗篇呢?这一问,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