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黄河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渡黄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四句先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再写河水汹猛,渡河十分艰险;中间四句写岸畔所见,先写乡村庭户空旷,田地荒芜,再写人走屋空,只见狐兔横行一片荒凉;末两句写内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这首诗笔力劲健,描写真实,又运用典故,寄寓了诗人澄清天下之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河流(1)且浊,汤汤(2)不可(3)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桧楫(4)难为(5),松舟才自胜。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庭偃(6)旧木,荒畴余故塍(7)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8)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寄言河上老(9),此水(10)(11)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何时才能澄清啊?

注释

(1)迅:疾速,急疾。

(2)汤汤:水势浩大貌。

(3)陵:超越,越过。

(4)桧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

(5)榜:船桨。

(6)空庭偃: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7)故塍:过去的田埂。

(8)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9)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

(10)何:何时。

(11)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平。

创作背景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文学赏析

《渡黄河》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浑浊。“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这里说,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中四句写岸畔所见。“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庭户是空的,旧木横躺着,像要倒塌的样子;田地荒芜了,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周围也看不到行人,只见狐兔横行。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像《古诗·十五从军征》所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异族政权统治下的情形。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似也有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当影射北中国的沦丧、淆乱。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民涂炭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

“渡黄河”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作者身临北境,写出了旅途的感触,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弃疾《贺新郎》)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这诗的创作就显得很是难能可贵了。

作者简介

范云

范云

南朝梁大臣,著名文学家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范缜从弟。初仕齐,任竟陵王府主簿,为“竟陵八友”之一,又历任零陵郡、始兴郡内史。仕梁,为黄门郎,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他善于写山水诗,诗风宛转流利。有集三十卷,已佚。《全梁诗》辑其诗40余首。

参考资料

  • [1]费振刚主编.齐梁体诗传(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7
  • [2]孙年法主编.运城古中国游记·诗词歌赋篇: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07:137
  • [3]丁国成,迟乃义主编.历代名诗一万首(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