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行不得

行不得,黦地衰杨愁折。霜裂马声寒特特,雁飞关月黑。

目断浮云西北。不忍思君颜色。昨日主人今日客,青山非故国。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行不得(1)(2)地衰杨愁折。霜裂马声寒特特(3),雁飞关月黑。

君王呵,欲走走不得。令人忧愁伤心的,是将生有霉斑的衰柳攀折。从踏裂的霜花上,传来冷峻的蹄声特特,哀雁高飞,关山的月色一片昏黑。

目断(4)浮云西北(5)。不忍思君颜色。昨日主人今日客,青山非故国。

望尽浮云,两宫一行已远去西北。不忍心去想象,君王脸上的忧苦之色,昨天还是京城之主,如今却逃到西安做客。那里的青山,肯定不同于故国。

注释

(1)行不得:相传鹧鸪啼鸣作“行不得也哥哥”。此仅用“行不得”三字叹行路艰难。

(2)黦:黄黑色。词中作动词用。

(3)特特:马蹄声。

(4)目断:尽目力远望。

(5)西北:指慈禧、光绪逃亡西北事。

创作背景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变法,引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忌恨。九月二十日,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捕杀谭嗣同等“帝派”。“百日维新”遂因“戊戌政变”而宣告失败。郑文焯不满于政局的腐败,于1900年前后,写下这三首《谒金门》词。

文学赏析

《谒金门·行不得》的开篇就是一声沉重的悲叹:“行不得!”呼出了此词的主旨,也为全词奠定了悲怆沉郁的基调。

接下来,作者蕴足笔力,不惜篇幅,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严冬,腐叶霉烂、繁霜遍地的原野上,僵直地挺立着一片光秃秃的树干。枯死的树枝半折半断,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几声战马的嘶鸣远远地传来,那里有一片黑黝黝的山,一轮黯淡无光的月亮和几只从月亮下边飞越关山的大雁的黑影……明的是月、是霜,暗的是土地、是关山、是大雁,明晦相间,错综有致,何等萧杀、苍浑的一副水墨画。“黦地衰扬愁折",是写近景,作者工笔细画,,连地上的霉斑,树上的折枝都清晰可辨。

“雁飞关月黑” 是写远景,作者则用写意笔法,城关、月色及飞雁均以“黑”字概括,浑然一片。这种处理方法,使画面真实而又深远。“雁飞”一词尤为“点睛”之笔。有了这一笔,整个画面开始浮动起来,透出生气。“霜裂马声寒特特” 一句,是作者故意配置的画外音,很好地烘托了画面的气氛,使读者见其景并闻其声,如临其境。但是,作者这段文字的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写景,每一笔“景”都饱浸着“情”。作者看到的是“衰扬愁折”,听到的是“马声寒特特”,一“愁”一“寒”,分明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外现。“雁飞关月黑”有客观的成分,但以作者的主观色彩为多。情景交融,物我两契,使得读者感受到作者那颗悲凉、沉痛的心,仿佛同样置身于一种阴森寒冷、满目凄然的境界里。

词的下片开始抒写羁旅游子欲行不得之时对亲友故人的思念。“目断浮云西北”,表现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情态。关心阻隔路途迢迢,浓重的浮云将作者的视线遮断了。“断” 字意味深长,越发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感觉。这样,“不忍思君颜色”一句自然地流贯出来。“君”是三首词共同围绕的中心。从羁旅之思论,当指故友亲朋,而谒金门实际上,它有着更深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它是作者伤悼、依恋的清王朝的象征。结尾两句,作者把思绪收拢回来,回到对自身的伤怜上:“昨日主人今日客,青山非故国”,“客”与“故国”都以双关出现。今昔之慨,悲痛之音在重峰迭岭中回荡,产生了悠悠不尽的韵味。

作者简介

郑文焯

郑文焯

晚清官员、词人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一字叔问,号小坡,又号大鹤山人、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生于世代仕宦之家。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曾官内阁中书。因多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进取,弃官南游,旅居苏州三十多年。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卒葬邓尉山。兼擅书画金石,精音律,尤工词,为晚清四大家之一。著有《瘦碧词》《冷红词》《比竹余音》《苕雅余集》后删定为《樵风乐府》九卷。

参考资料

  • [1]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241-242.
  • [2]孙文光著. 明清词举要[M]. 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05-306.
  • [3](清)王鹏运等著;宋平生译注. 晚清四大词人词选译[M]. 成都:巴蜀书社,1997,197-201.
  • [4]《明清词观止》编委会编.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明清词观止[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 ,260-261.